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迎日紅牡丹:落葉灌木,株型中高,直立。枝較粗壯。

葉通常為二回三出複葉,頂生小葉寬卵形,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沿葉脈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

花單生枝頂,苞片5,長橢圓形,大小不等;萼片5,綠色,寬卵形,大小不等。

千層台閣型。花蕾圓尖形,常開裂;花紅色。

花絲上部白色,花葯長圓形,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

心皮5,密生柔毛。蓇葖長圓形,密生黃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菏澤趙樓九隊1970年育出。園藝品種,栽培供觀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迎日紅 品種 迎日紅 牡丹
毛茛目 毛茛科 別稱 迎日紅牡丹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芍藥屬

目錄

形態特徵

迎日紅牡丹是落葉灌木,株型中高,直立。

枝較粗壯,一年生枝長,節間短。中型長葉,質硬;總葉柄長約10cm,斜伸。

小葉長卵形,缺刻少,端漸尖,邊緣上卷,葉面綠色,具紫色暈。

生長勢強,成花率高,花朵經陽光照射,其色更艷。株形緊湊勻稱,分枝少,萌櫱枝較多。

千層台閣型。花蕾圓尖形,常開裂。

花紅色(52-C),盛開瓣端變淡粉色,潤澤;花徑17厘米×6厘米。

下方花外瓣4輪,圓整平展,質硬,排列整齊,基部具墨紫色斑,雄蕊部分瓣化,雌蕊瓣化成綠色彩瓣。

上方花花瓣少而大,雄蕊量少,雌蕊退化變小。

花梗長,挺直,花朵直上。早花品種。

生長習性

性喜溫暖、涼爽、乾燥、陽光充足的環境。

喜陽光,也耐半陰,耐寒,耐乾旱,耐弱鹼,忌積水,怕熱,怕烈日直射。

適宜在疏鬆、深厚、肥沃、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長。

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長不良,PH值6.5-7為宜。

充足的陽光對其生長較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曬,溫度在25℃以上則會使植株呈休眠狀態。開花適溫為17-20℃。

栽培技術

牡丹的特性是"四宜四怕",即宜涼怕凍,宜暖怕熱,宜光怕陰,宜干怕濕。

因此,種植牡丹要選寬敞通風、上午有陽光、土壤肥沃疏鬆的地方,不可種在積水地、陰濕地、瓦礫地。

築台種植時,台的大小應根據植株多少及大小而定,高度應視該處原來的地勢及地下水位高低而定。

一般高度為50-100厘米,以石塊或磚塊砌成台基,並鋪些碎瓦片或碎磚。

施肥

十二月地凍,止可用豬糞壅之。春分後便不可澆肥,直至花放後略用乾肥。六月尤忌澆,澆則損根,來春無花。

施肥經驗是:基肥要足,定植時施入堆肥、餅肥。糞肥。

肥上要蓋土。追肥要控制,春季花後可追肥一次,肥料必須腐熟.不可過濃。

夏季不追肥。施肥以冬肥最重要,施冬肥要結合培土。

新種牡丹不宜施濃肥,尤忌澆濃糞,否則肉質根會發霉爛死。養分來源以基肥為主。

花後雖處於生長季節,也仍不宜施液肥。種植一年以後,也要以冬施固體基肥為主。

植物文化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

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

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

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藥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

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藥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

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