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夫遊記
目錄
內容簡介
《達夫遊記》講述了:郁達夫的一生,始終在路上。為了生計,他的屐痕遍及北京、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所到之處,他盡情領略,把「靈感賦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綠葉、每一塊蠼岩、每一株小草,讓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劉海粟語)。
《達夫遊記》精選郁達夫的遊記、風景散文二十九篇。這些作品,寫山水名勝、描景色風物。既有豐富的地理、歷史、自然知識,又注入個人的遭遇和情懷;語言不事雕琢,章法不受限制,才華橫溢,不拘一格,風撈倜儻,涉筆成趣。讀達夫遊記,他的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習慣等等,無不活潑地顯現在我們的眼前。
郁達夫的遊記散文和散文中的風景描寫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占據獨一無二的地位。諸多篇章如《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釣台的春晝》《北平的四季》等,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代代相傳,成為經典。
《達夫遊記》插圖選用著名畫家傅抱石的山水畫。先生曾多次遠行寫生,體察真山真水,擷取大自然蘊蓄的詩意,傾才情於毫端。善用濃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體,塑造意象,經營意境,抒發觀感,寄託情懷。他的作品以氣取勢,磅礴多姿,自然天成。錢塘江潮,西湖月夜,富春曉色,虎跑深秋…他畫得生動,畫得自在,不粘滯,不做作,一點一畫都灑脫有靈性,意趣高遠。畫中充滿文學性,觀者宛如聽到了郁達夫那真摯、誠實、如泣如訴的心聲。
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其文學代表作有《懷魯迅》、《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證書。 早期:1920年-1933年。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裡,郁達夫一共寫了《沉淪》《銀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七十篇議論雜文,表現了他從日本回國時滿懷希望的心情和見到滿目瘡咦的祖國後無限失望的感嘆,既有他對革命的前途感傷悲觀的思想,又有對革命慷慨激昂,疾聲吶喊的激進的理論。 中期:1933年-1938年。這個時期,是郁達夫思想的一個低潮期,由於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極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種落後的名士風度,留連往返于山林江湖。這就充分
內容預覽
去年有一天秋晴的午後,我因為天氣實在好不過,所以就擱下了當時正在趕着寫的一篇短篇的筆,從湖上坐汽車馳上了江干。在兒時習熟的海月橋、花牌樓等處閒走了一陣,看看青天,看看江岸,覺得一個人有點寂寞起來了,索性就朝西的直上,一口氣便走到了二十幾年前曾在那裡度過半年學生生活的之江大學的山中。二十年的時間的印跡,居然處處都顯示了面形:從前的一片荒山,幾條泥路,與夫亂石幽溪,草房藩溷,現在都看不見了。尤其要使人感覺到我老何堪的,是在山道兩旁的那一排青青的不凋冬樹;當時只同豆苗似的幾根小小的樹秧,觀在竟長成了可以遮蔽風雨,可以掩障烈日的長林。不消說,山腰的平處,這裡那裡,—所所的輕巧而經濟的住宅,也添造了許多;象在畫裡似的附近山川的大致,雖仍依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