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边栏是中国古文化中篆刻艺术中的一种雕刻术语,篆刻上印人为增强印作气势,所以想在印文四周别加边缘者,称为边栏。这样使印章会更加的完善[1]

[]

目录

制作方法

  边栏的方法,不是用刀直接刻出来的,而是用刀柄击打或以以刀锋刮出来,古人未之名,故名之曰作法;印章的外缘,用切刀剩尚可运用自如,若用衝刀,则若干处无法施展,故古人都採以刀柄击边的办法,以使印边苍朴斑烂,击边的力量不可一致,要有轻有重,击打的部位      不要平均,太平均便刻板了。曾有一位画山水的同学问我,要怎样才能击打的好呢?我告诉他说:「就像山水画里的点苔和画树叶时的攒三聚五的情形差不多他便恍然大悟了。另一种作法,是刻完一印之后,总觉得印文太过锋锐,使用刀锋將刻过的印文和边栏,完全刮一遍,使印文有圆浑之意,鈐拓出来的印痕,便自然古朴了。      二十三年以前,我从张穀年先生学山水,张老师曾经拿出他的自用印来给我看,有好多是陈巨来刻的,他问我:「你看这几方陈巨来,与他別的作品有什么不同?」我说:「好像是厚了一点。」於是他告诉我,这些印都经费龙丁先生用刀划过一番的,因为费先生认为太过整飭便伤韵,所以要作一番功夫,使印的火气泯一些,才能称得上淳雅。同时我也看过费龙丁先生刻的印,的確淳朴可喜,无新发於倒之病,这便是用刀刮印文字刮边栏的妙处。‘

名词解释

  篆刻术语,印人为增强印作气势,在印文四周别加边缘者,称为边栏。 篆刻印章中大部分加边栏,边栏既是印章的界线,又是印文的“围墙”,它是印文的外延和补充,是印章形式美的有机组成部分,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工整的,一类是写意的。工整一类的印章,印文与边栏均需工整,如果印文甚工,而边栏斑剥不全,则多不调合。相反的写意一类的印章,如果印文斑驳,而边栏整齐划一,便也觉得不伦不类。试观古人所作印章,大都合乎调和的原则。

处理方法

边栏的方法有切刀衝刀滚刀三种,用切刀刻如属朱文,是將边栏的內侧及边栏外侧的某一部份,均以切刀法切成残剥之状,而保留了大部份原来所刻就的边栏。这种刻法爽利而见刀痕,故以巧取胜,然不够拙朴,赵古泥刻印製边,便是这种办法。      此法用之於牙章尤佳。用衝刀刻,朱文必需以刀锋向著朱文边栏內侧的边缘,然后一刀衝去,將印石经刀刻起的崩裂石纹保留下来,或稍加修茸,便很古朴,通常称为反刀法。如用中锋刀,亦能刻出石纹的斑驳趣味来,但炭出的纹较细而已。      这种刻法,浑朴有余,而边栏的外侧则必需经过一番製作,使它和內侧调和才可以,否则便不偏不颇了。外侧的边栏不能用衝刀,因无处著刀,可以採击边、磨边,或用滚刀法加以修製,才能相得益彰,齐白石、陈师曾、丁二仲、简琴,易大厂等都採用此种方法。      用滚刀法刻边栏,是用刀在边栏的內外两侧以左右的方法,刻出不整齐的样子来,刻起刀子在边栏上滚动似的,所以叫滚刀法,但一定要熟练,否则刻出锯齿一样的形状,便成为一种丑態了。吴昌硕刻边,使用滚刀法。      他曾把这方法传给弟子李古愚及赵古泥两位,古愚先生是李嘉有先生的伯父,嘉老曾为我述说昌老以滚刀刻边的故事,故知滚刀刻边,亦为刻出苍僕边栏的一种方法。吴昌老的儿子吴藏盒和弟子王贤便都用这种方法刻边,敝斋收藏有吴藏盒治印。我曾仔细观察,发现不但边栏的內外两侧均经滚刀刻过,且边栏的中央部份,也有若干是用滚刀作过的,所以给铃拓出来,使特別苍剥而古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