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辣椒秧

來自網絡的圖片

辣子是辣椒屬茄科一年生至多年生植物。莖多二歧分枝,分枝稍「之」字形折曲。葉互生,枝頂呈雙生或簇生狀,卵形至矩圓狀卵形,全緣,頂端短漸尖,基部楔形下延,兩側不對稱。花單生,俯垂,花尊杯狀,花冠白色,花葯灰紫色。果直立,圓錐狀,成熟後紅色,味極辣。種子扁腎形、淡黃色

原產南美洲熱帶地區,於明代傳入中國。

中國的辣椒品種繁多,產地主要集中在四川、貴州、雲南、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新疆、陝西、海南、山東等。不同產地、不同品種的辣椒在色澤皮層、厚度、辣味和經脂溶後產生的香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區別。

辣椒在許多中國地區都是非常重要的調味品,甚至沒有它就難以下飯,可見人們對它的鐘愛。

《食物本草》載辣椒:「消宿食,解結氣,開胃口,辟邪惡,殺腥氣諸毒」。《草綱目拾遺》載辣椒:「有小僕暑月食冷水,臥陰地,至秋瘧發,百藥罔效。延至初冬,偶食辣醬、頗適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末幾,瘧自愈」。

目錄

植物學史

詞語解釋 拼音:làzi 釋義:[chilli;hot pepper] [口]辣椒的俗稱,亦比喻作風潑辣的人 ①辣椒。②比喻潑辣、厲害的婦女。 示例: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紅樓夢》 補充:在許多西北地區的方言中表示不贊同。 在許多西北地區,辣子也是辣椒的意思,可以是辣椒粉,辣椒油,干辣椒, 甚至是在植株上結的辣椒都可以叫做辣子。 比如:「老闆,多加點辣子」就是多放辣椒的意思。 在天津等地,辣子還可以指代青椒、尖椒等。

辣子起源

辣子原來生長在中南美洲熱帶地區。 歐洲殖民主義到達美洲以後,辣子1493年率先傳入歐洲,大約1583年-1598年傳入日本,傳入中國的年代未見具體的記載,但是比較公認的中國最早關於辣子的記載是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箋》(1591年),有:「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的描述。據此記載,通常認為辣子是明朝末年傳入中國。 辣子傳入中國有兩條路徑,一是聲明遠揚的絲綢之路,從西亞進入新疆、甘肅、陝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一是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在南方的雲南、廣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後逐漸向全國擴展,到時下幾乎是沒有辣子的空白地帶了。 至乾隆年間,貴州地區開始大量食用辣子,緊接着與貴州相鄰的雲南鎮雄和湖南辰州府也開始食用辣子。

在乾隆十二年的《台灣府志》中,有了台灣島食用辣子的記載。嘉慶以後,有記載說,黔、湘、川、贛四省已開始「種(辣子)以為蔬」了。道光年間,貴州北部已 「頓頓之食每物必蕃椒」。同治時貴州則「四時以食」海椒。清代末年貴州地區盛行的苞谷飯,其菜多用豆花,便是用水泡鹽塊加海椒,用作蘸水,有點像四川富順豆花的海椒蘸水。 湖南一些地區在嘉慶年間食辣還不多,但道光以後,食用辣子便較普遍了。據清代末年《清稗類鈔》記載:「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無椒芥不下箸也,湯則多有之」,說明清代末年湖南、湖北人食辣已經成性,連湯里都要放辣子了。

相較之下,四川地區食用辣子的記載稍晚。雍正《四川通志》、嘉慶《四川通志》都沒有種植和食用辣子的記載。見於記載的最早可能是在嘉慶末期,當時種植和食用辣子的主要區域是成都平原、川南、川西南,以及川、鄂、陝交界的大巴山區。同治以後,四川食用辣子才普遍起來,以至「山野遍種之」。據清末傅崇矩的《成都通覽》,光緒以後成都各色菜餚達1328種之多,而辣子已經成為川菜中主要的作料之一,食辣已經成為四川人飲食的重要特色。與傅崇矩同一時代的徐心餘在《蜀游聞見錄》中也有類似記載:「惟川人食椒,須擇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辣不可。」 雲南在什麼時候開始食辣?其鄰近貴州的鎮雄在乾隆時起食辣,但直至光緒時期的著述《雲南通志》中仍無辣子的蹤影,其時辣子已經湧入了雲南——徐心餘在《蜀游聞見錄》中寫到,他的父親在雅安發現每年經四川雅安運入雲南的辣子「價值數十萬,似滇人食椒之量,不弱於川人也」。 施耐庵(1296~1371)是元末明初人,《水滸傳》中有麻辣滷豆腐的描述,由此可見以前「明朝末年傳入中國」的說法似乎有誤。

形態特徵

形態特徵 多年生小灌木,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高50~100厘米。單葉互生,葉片常卵狀披針形,長3.5~10厘米,寬1.5~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沿葉柄下延,邊全緣或是波狀,近無毛。花白色,1~3朵生於葉腋或枝腋。漿果直立或下垂,球形、圓錐形或紡錘形,形狀及大小,各變種不同,熟時紅色。花期6~7月,果期7~10月。

分布範圍

原產南美洲熱帶地區,於明代傳入中國

中國的辣椒品種繁多,產地主要集中在四川、貴州、雲南、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新疆、陝西、海南、山東等。[1]

參考文獻

  1. 辣椒秧,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