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躲貓貓事件

來自網絡的圖片

躲貓貓,原意為捉迷藏,屬南方方言,北方則稱作"藏貓貓"。2009年2月,雲南青年李喬明(也有媒體寫作李蕎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稱其"躲貓貓"時撞牆。很快,躲貓貓也火了起來。

網友們一邊討躲貓貓這個遊戲的危險性,大量發帖。2010年1月,躲貓貓被收入上海譯文出版社新編的《漢英大詞典》,譯為hide-and-seek。

"躲貓貓"事件客觀上加速了國家賠償法的修改,將"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舉證責任修改為"舉證責任倒置"。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躲貓貓事件

外文名稱; hide-and-seek

發生時間; 2009年2月

時間經歷; 李喬明在看守所被虐待致死

發生地點; 雲南看守所

犯罪人物; 李東明,蘇紹錄

起源

"躲貓貓" ,是個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遊戲名稱,但它卻成為"2009年度網絡第一熱詞"。躲貓貓事件起源於雲南。起因是雲南省晉寧縣看守所發生的一起死亡事件。據當地公安部門通報,24歲男青年李喬明在看守所中與獄友玩"躲貓貓"遊戲時頭部受傷,後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這一事件經媒體報道後,在網絡上迅速發酵,眾多網民紛紛質疑,一群成年男人在看守所中玩小孩子玩的"躲貓貓"遊戲聽起來非常離奇,而這種"低烈度"遊戲竟能致人死亡就更加令人難以置信。於是,一場以"躲貓貓"為標誌的輿論抨擊熱潮迅速掀起。

一個還有4天就要結婚的青年離奇在看守所中死亡,令人痛心。查清事件真相,既是對家屬負責,也是任何政府對人民負責的體現,這既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也體現了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在事件成為網絡熱點後,雲南省委宣傳部迅速組織事件真相調查委員會,並公開面向社會邀請網友和社會人士參與調查。根據最新消息,在15人組成的委員會中,有8人是網民和社會人士,其中主任和副主任均由網民擔任。

雲南省相關部門的這一做法,開邀請網民參與重大敏感問題官方調查之先河,體現了執政者對網絡民眾輿論的重視與尊重,堪稱官民互動的典範之一。

經過

2009年1月28日,李蕎明因涉嫌盜伐林木,被雲南晉寧縣公安局刑事拘留,羈押於晉寧縣看守所。

2月12日,經送醫院搶救無效的李蕎明死亡。晚11時,調查組通報:2月8日下午放風時,死者與獄友在天井玩"躲貓貓"遊戲,由於死者抓到同監獄友普某某,而引起普某某不滿,最終兩人發生爭執。爭執中普某某先踢了死者一腳,隨後又朝其頭部擊打一拳,死者由於重心不穩摔倒後,頭部與牆壁和門框夾角碰撞,最終受傷。

2月19日,雲南省委宣傳部發布公告,徵集網民參與調查"躲貓貓"事件真相。

2月20日,網友調查委員會發布調查報告,稱查看監控錄像和會見當事人的要求都被拒絕,探尋真相還是要靠司法機關。

2月20日,晉寧縣公安局向網友、媒體代表組成的調查委員會公布對"躲貓貓"事件的調查結果,稱是遊戲中的意外事件。該縣檢察院副檢察長韓紅兵表示,沒有發現公安機關存在嚴重失職瀆職現象。

2月27日17時,雲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檢察機關調查結論:2月8日17時,張濤、普華永等人以玩遊戲為名,用布條將李蕎明眼睛蒙上,對其進行毆打。其間,普華永猛擊李蕎明頭部一拳,致其頭部撞擊牆面後倒地昏迷,經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2009年1月28日,李蕎明涉嫌因盜伐林木罪被刑事拘留,並羈押於晉寧縣看守所第9號監室,羈押期間,同監室在押人員張厚華,張濤等人以各種藉口對李蕎明多次用拳頭、拖鞋進行毆打,致使其頭部、胸部多處受傷。2月8日下午17時許,張濤、普華永等人又以玩遊戲為名,用布頭將李蕎明眼睛蒙上,對其進行毆打,致使其身上有兩處骨折,普華永再一次猛烈拳擊後,致使李蕎明撞牆倒地昏迷,經送醫院搶救無效,李蕎明於2月12號死亡。法醫鑑定的結論是,李蕎明系多次鈍性外力打擊致嚴重顱腦損傷死亡。也就是說,這是一起在押犯罪嫌疑人,以"躲貓貓"為名,毆打,施暴,致使李蕎明身亡的事件。李蕎明身亡後,張厚華,張濤,普華永等人,為逃避責任,逃避法律的制裁,編造了李蕎明在遊戲中不慎自己撞牆死亡的事實,而且訂立了攻守同盟,對抗偵查。晉寧縣公安機關在沒有深入調查取證的情況下,公布了李蕎明是在遊戲中不慎死亡的情況,是極不負責任和極不慎重的。也正因為如此,晉寧縣公安機關有關領導和看守所有關領導受到行政處分。

同時,鑑於看守所長期存在管理混亂,不負責任,牢頭獄霸的情況以及嚴重的瀆職問題,檢察機關當即對看守所有關人員以瀆職罪立案偵查。目前已將看守所的兩名警察刑事拘留,目前仍然在繼續偵查中。檢察機關對看守所的活動還有監督的責任,監督不僅僅是法律賦予的權力,更是義務。晉寧縣檢察院駐縣看守所檢察室,懈怠職守,沒有盡到監督的責任,其駐監所檢察室的主任趙澤雲已經被免職。

張濤、普華永等人涉嫌構成故意傷害罪,昆明公安機關正在偵查,他們必將受到法律的懲罰;看守所有關警察的瀆職行為也將受到法律的追究。

過去,在一些地方一旦出現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的惡性事件,有些地方的領導第一反應就是"捂"、"壓"、"蓋"。殊不知在信息化社會,特別是在互聯網得到普及和應用的時代,任何事件在理論上都是捂不住的。"捂"、"壓"、"蓋"只會讓社會公眾覺得政府心裡有鬼,讓真相變得撲朔迷離,並給謠言滿天飛創造滋生的土壤。前不久發生的"甕安事件"已經給各級執政者帶來了深刻的教訓。從這一意義上說,雲南相關部門這次的做法,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

有人說:"不懂網絡的領導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可是,在一些地方,有一些領導幹部還是在把網絡視為洪水猛獸,看不到互聯網已經成為中國民眾表達意願、參政議政的重要平台,看不到網絡監督對提升執政能力、促進社會進步的重大作用。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周老虎"事件。"周老虎"事件發生之後,相關部門一直遮遮掩掩、拖拖沓沓,致使社會公眾輿論的質疑一浪高過一浪,使一件本來只是少部分人參與的欺詐事件,變成一場轟動全國、時間長達一年的重大公共事件,最終嚴重損害了當地政府的形象。而這次"躲貓貓"事件發生後,雲南省相關部門反應迅速,在第一時間對社會公眾做出有效回應,並在引入公眾社會監督方面採取了實質性舉措。這樣,就防止了社會熱點事件進一步發酵、升級,加強了調查結果的權威性,壓縮了謠言滋生的空間,並有效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從"周老虎"到"躲貓貓",中國公眾通過互聯網行使監督權的意識日漸加強,網絡民主作為中國公民參政議政、監督政府的一種有效形式,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希望各級政府和黨委都能夠從"周老虎"和"躲貓貓"中吸取教訓,學到經驗,在互聯網時代,與時俱進, 通過官民的網上良性互動,進一步促進中國社會的和諧。[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