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士‧康
路易士·康(Louis Kahn1901年2月20日-1974年3月14日),爱沙尼亚裔犹太人,美国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他出生于爱沙尼亚的Saaremaa岛,前苏联爱沙尼亚的犹太裔家庭,五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路易斯·康的设计风格深受古代遗迹影响,倾向于宏伟庞大。1974年3月他甫自孟加拉(Bangladesh)出差返抵纽约因心脏病发,死于纽约市的宾州车站洗手间中。是位公认的上个世纪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 路易斯有著三个不同家庭的生活,他和妻子及和妻子的女儿生活在一起,同时他还有两个情人,每个情人有一个孩子,其中一个就是纳撒尼尔·康恩,当父亲去逝时,纳撒尼尔只有11岁。
其父亲是的犹太教徒,母亲伯莎出身于名望甚高的门德尔松家族。门德尔松家族的这一支移居于波罗的海东岸已历数代。 伯莎的祖父摩西·门德尔松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中有名的犹太哲学家,定居与拉脱维亚首府里加。伯莎·门德尔松是有名的竖琴手,还是著名文学家歌德和席勒的崇拜者,自幼父母亲对年幼的路易斯·康给予自然,宗教,音乐以及歌德、席勒等人的文化艺术熏陶,因此18世纪以后,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主流--浪漫主义以及新柏拉图主义演变成存在主义,对路易斯·康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路易斯·康被誉为建筑界的诗哲,他的建筑作品通常是在质朴中呈现出永恒和典雅,而这次在莱斯大学的讲演则阐述了建筑应该怎样在反映人类对本质的思考过程中创造的奇迹;他在演讲时提到的光明与阴影,与他在建筑作品中善于把握光的作用一样,都启发著人们对存在和哲理的思考。 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可以感知建筑学的真谛——对超越物质与技术而存在的人类的梦想的表达。路易·康的建筑风格受到柯布西埃启迪而投入现代建筑主流中,一如柯布西埃于《走向新建筑》所说:建筑是量体在阳光下精巧、正确、壮丽的一幕戏,光也成为康的建筑理论范畴。 认为建筑是呈现光艺术的舞台,而可概分为自然之光与表现之光。[1]
目录
经历
1924年自宾州大学设计学院毕业,在绘图上受到严格的艺术传统(Beaux-Arts tradition)训练。 1935年成立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先后与乔奇·豪,奥斯卡·斯东诺洛夫等合作,同时也先后于耶鲁大学、宾州大学、普林斯敦大学等校的建筑设计学院教学与讲座。
成就荣誉
路易斯·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特殊的约束性。他的作品坚实厚重,不表露结构功能,开创了新的流派。 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 。 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 *1971年美国建筑师恊会(AIA)颁发金牌奖 (AIA Gold Medal) *1972年英国皇家建筑师恊会(RIBA)颁发的皇家金牌奖(Royal Gold Medal) 最为荣耀
作品风格
路易斯·康的建筑设计风格受到中世纪古建筑的影响,结构以一种巨大且厚实的量体作为整体表现并体现其纪念性;然而在材质的运用与细节的构造上展现其细腻的建筑工法 五十岁之前的建筑作品仍受国际形式(International Style)影响,显得相当的中规中矩。然而于1950年代,当他于罗马的美国学院停留期间,他访视了义大利、希腊与埃及等地中古世纪的建筑,这一连串回归建筑基本元素的学习之旅,让其本身在建筑的潮流之下仍然保有自我的独创性。
作品集
纪录片
《MY ARCHITECT》 《 我的建筑师 》 2003 这是美国费城著名建筑师路易斯·I·康因的儿子纳撒尼尔·康恩对父亲事业和生活的回忆,路易斯生前设计了许多著名建筑,其中有沙克学院、孟加拉首都达卡的国会大厦。儿子为他拍摄的记录片,捕捉到康的建筑空间的精髓。[2]
奖项
- 2004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 2003年芝加哥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雨果奖,观众奖
- 2004年美国导演协会最佳纪录片导演奖
- 2003年汉普敦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纪录片奖
视频
Salk Institute Louis Kahn La Jolla California 1959-1966
建筑电影Louis Kahn,我的建筑师儿子之旅
Shamsul Wares,[1] IM Pei,Anne Tyng和Philip Johnson。在整部影片中,卡恩访问了他父亲的所有建筑物,包括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索尔克研究所,Jatiyo Sangshad Bhaban和印度管理学院艾哈迈达巴德。我的建筑师被提名为2003年奥斯卡纪录片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