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跨越馬江探劉村(許建軍)

《跨越馬江探劉村》中國當代作家許建軍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跨越馬江探劉村

巍峨壯觀的泉廈環城高速成功大橋,拉近了晉南東石、石井兩個千年古鎮的距離,臘月某日午後,我們驅車從大橋跨越馬江,走進心儀的東石鎮塔頭劉村。

十餘分鐘車程到達村莊公路。村入口的「塔頭1號、2號、3號路」路標引發我們的好奇心:一個小村莊,竟有三條村主幹,不禁調足了我們一探究竟的胃口。

車停在廷都小學門前新建寬敞的停車場,迎着習習海風,沐浴冬日暖陽,沿着環村的塔頭溪,漫步在仁和紅色廉風313教育基地塔頭劉村觀摩點,緩緩走進劉村深厚的歷史中。

黨風廉政文化建設宣傳長牆,醒目的紅色寫滿劉村的光榮革命歷史。1936年,中共地下黨人朱漢膺來到東石塔頭村(今為塔頭劉村);1937年,中共晉南縣委領導李剛在塔頭建立了黨支部,星火燎原,帶動了周邊沿海一帶革命事業的發展。《泉州黨史通訊》等史料記載,塔頭劉村抗日戰爭時期入黨的村民有22人,解放戰爭時期發展的黨員有16人,烈士有4人(其中1人為革命群眾),塔頭劉村的血液里流淌着紅色的基因。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這一堵紅色記憶宣教欄,建在村企業圍牆上。我想,村裡的紅色革命傳統教育理念已經深入塔頭村的人心,滲入劉村人的骨髓。

新建占地21畝的濱海休閒公園,巧妙變舊變廢為新,一亭一閣,一花一草,一石一椅,小巧玲瓏,相互點綴。惠風和暢,中年人護送乘坐輪椅的老翁,愜意享受午後溫暖。遠處一望無際的圍頭海灣,視野開闊,極目楚天,行走其間,心胸寬廣。

綿延的海堤南岸邊,聳立着一座五層方形翹檐寶塔,它背山望海,如高大巍峨、頂天立地的將軍,威風凜凜,守望濤濤大海,靜候遠航舟楫唱晚。這是劉村的驕傲,也是海絲之路的護航者、指引者,它就是聞名遐邇的「虎嘯塔」。清代東石人蔡永集所著《西山雜誌》載:為方便遠洋經商回歸的商船輕易找到家的方向,林鑾斥巨資聘請能工巧匠,在東石至圍頭沿海建七座燈塔,用燭火定位港口位置,虎嘯塔就是其一。千年海絲之路,風涌雲起,潮起潮落,多少商船往返,多少漁舟歸港,虎嘯塔歷經坍塌重建,始終挺直腰杆、巋然不動,頑強屹立海岸線。

虎嘯塔又名慈元塔。傳說南宋末,宋端宗趙昰在楊太后以及張世傑、陸秀夫、劉拓的護衛下,一路往南遷移。劉拓等在一戰役中被衝散,流落至東石塔頭村,隱姓埋名生活。南逃至廣東崖山的趙家軍隊與元朝追兵發生劇烈海戰,全軍覆沒告終,南宋二帝以及楊太后,陸秀夫等皆投海自盡。隱居東石塔頭的忠臣劉拓聞訊後痛苦不堪,肝腸寸斷,便建慈元行宮,將虎嘯塔改名為「慈元塔」,以紀念慈元楊太后的賢良功德、忠貞至誠。

不管是「虎嘯塔」還是「慈元塔」,它早已告別燈塔指航功能,演化為劉村的文化圖騰。近年來,村人帶頭移風易俗,停辦「佛生日」,同期舉辦鄉村文化節就命名為「慈元文化節」。每年舉辦的文化節活動歷時兩天,涵蓋民俗巡遊、親子活動、南音演唱、文藝匯演、環村跑、剝海蠣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深得村民喜愛,移風易俗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村里人有事沒事,總喜歡到這裡溜達溜達,一天不見,心總是不踏實。」,這是劉村人對鄉村文化記憶館的無限牽掛。由百年潮汕風格古厝劉基尺宅改造而來的宅邸,寓教於史,在這裡,我們領略了塔頭劉氏族人「忠孝傳家」的魅力,汲取了豐盛的紅色力量,飽覽塔頭劉氏的光輝歷程。

鄉村環境整治投入兩百萬;優化村莊路網投資九百萬;鄉村休閒公園建設投入四百二十萬;中心幼兒園改建投入一千五百萬;新建廷都小學投入資金四千五百萬……乘着鄉村振興的巨輪,土地貧乏、經濟落後的劉村早已脫胎換骨,舊貌新顏。

夕陽餘輝穿過虎嘯塔,溫馨投照在寧靜的海岸休閒公園。跨越馬江探劉村,我在圍頭灣邂逅一段海絲歷史,重溫一抹紅色記憶,感受「愛拼敢贏、艱苦創業」的晉江劉村精神。[1]

作者簡介

許建軍,男,籍貫:福建南安石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