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跗節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目錄

名詞解釋

跗節(tarsus,複數tarsi) 跗節常由 1~5個亞節,即跗分節(tarsite或tarsomere)組成,原尾目、雙尾目、部分彈尾目和多數全變態昆蟲的幼蟲的跗節為1節,有翅亞綱的成蟲及不全變態若蟲或稚蟲的跗節多為2~5節。

跗節的各亞節間也都以膜相連,可以活動,但亞節間並無肌肉,而只有來自脛節運動整個跗節的肌肉。在鞘翅目昆蟲中,有些科三對足的跗節數目不同,如偽步行蟲和芫菁的前、中、後足的跗節數為5-5-4。

有些昆蟲種類的跗節特化,如蜜蜂后足的第1跗分節特別膨大,其上內側具成排的梳刷花粉的毛刷,特稱基跗節(basitarsus);而蜜蜂前足的第1跗節基部有一凹陷,與脛節末端的瓣狀物一起構成了淨角器(antenna cleaner),以清除粘在觸角上的花粉等髒物。螻蛄前足跗節各亞節特化為齒狀,以適挖土。蝗蟲跗節的腹面有輔助行動用的墊狀構造。稱為跗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