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贤
赵忠贤物理学家
赵忠贤 | |
---|---|
出生 |
辽宁新民 | 1941年1月30日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物理学家 |
赵忠贤,辽宁新民人,物理学家,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之一。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嘉庚科学奖获得者[1],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2017年1月9日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 赵忠贤长期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在Ba-La-Cu-O系统研究中,注意到杂质的影响,并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和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3]
目录
人物经历
民国三十年一月三十日(1941.1.30),出生于辽宁新民。
195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同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之一。
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赵忠贤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接触到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
1974年2月至1975年9月,在英国剑桥大学等实验室进修。
1976年,从事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
1977年,在《物理》杂志上撰文阐述自己的看法,支持对国际广泛认同的麦克米兰极限提出挑战的那一派观点。
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材料实验室副主任。
1984年11月,赴美国依阿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
1986年3月,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温带超导联合研究组负责人之一。
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同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7年初,与同事们一起独立发现液氮温区超导体。
1988年,被授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1989年,当选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
1991年后,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物理研究所超导实验室主任、所长;同年赵忠贤回到母校中国科技大学,为青年大学生作了一场题为《超导技术研究和我们的使命》的学术报告。
1994年-2000年,赵忠贤院士一直担任数学物理学部的主任和常委委员。
200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咨询评议委员会,赵忠贤院士当选为首届主任。
2015年6月,赵忠贤院士荣获2015年马蒂亚斯奖。 [4]
2017年1月,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
2017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赵忠贤获得2016-2017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12月21日,入选“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50人榜单”。[6]
主要成就
赵忠贤一直从事低温物理与超导电性研究, 特别是从1976年开始从事探索高温超导体的研究。赵忠贤所发表的论文包括第Ⅱ类超导体的磁通钉扎与临界电流问题;非晶态合金的超导电性。1983年开始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1986年底在 Ba-La-Cu-O 系统研究中,注意到杂质的影响,并于1987年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1987年2?月他们小组独立地发现了液氮温度超导体,并首先向世界上公布了其化学成份Ba-Y-Cu-O,这个研究成果推动了很多国家的超导研究。
1976年,起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了Chevrel相超导化合物临界温度的经验规律、高速淬火Ag-Ge合金在极低温度下的超导性及其结构与时效过程关系、非晶态Cu-Zr及Ni-Zr合金的超民电性与临界电流。1983年,开始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1986年,在Sr-La-Cu-O系统中得到超导起始转变温度为48.6°K的结果,为当时最高记录。
1987年,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 1986年,赵忠贤得知瑞士物理学家柏诺滋和缪勒的在La-Ba-Cu-O材料中发现了35K的超导电性的可能性,他立即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开始了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为了揭开这类超导体的谜底,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实验室中,反复推敲实验方案。1987年初,他们又获得了起始转变温度在100K以上的超导体。1988年春,他们首先在Ti系氧化物超导体上,获得转变温度在120K的超导体。
赵忠贤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达35K 超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该工作与他多年坚持的“结构不稳定性可以导致高临界温度”的思路产生共鸣。1987 年2月,赵忠贤及合作者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推动了国际高温超导研究热潮。
赵忠贤的第二个主要贡献是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长期的坚持和积累,赵忠贤在探索新的高温超导体方面逐渐地发展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存在多种合作现象的层状四方体系中,有可能实现高温超导。1990年所在集体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2年作为化学所的合作者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年日本一小组报道了LaFeAsO有26K的超导电性,赵忠贤结合他的学术思路,认识到其中可能孕育着新的突破。基于LaFeAs(O,F)压力效应研究,赵忠贤提出轻稀土元素替代和高温高压的合成方案,率先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从26K提高到52K,显著超过了40K的麦克米兰极限。很快又合成了绝大多数50K以上的系列铁基超导体,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最高临界温度纪录。2011年,因对超导量子尺寸效应的贡献作为成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赵忠贤因“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5年,获得国际超导领域重要奖项Matthias奖。
社会任职
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科技部863计划监督委员会委员、陈嘉庚国际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第八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人物评价
赵老师始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引领着中国超导研究的方向,他对工作的执著和刻苦也一直影响着年轻一辈,他在67岁时还和年轻人一起在实验室熬通宵。(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兴江评) 他是中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评)
参考资料
- ↑ 历届获奖情况
- ↑ 赵忠贤、屠呦呦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新闻网 2017年01月09日
- ↑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赵忠贤院士,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7年01月05日
- ↑ 中国2位科学家荣获2015年马蒂亚斯奖 系首次获得,中国新闻网 2015年06月16日
- ↑ 赵忠贤、屠呦呦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新闻网 2017年01月09日
- ↑ [1],中国网 2017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