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赤皮病又稱出血性腐敗病赤皮瘟擦皮瘟等。赤皮病是草魚、青魚的主要疾病之一。此病多發生於2-3齡大魚,當年魚也可發生,常與腸炎病、爛鰓病同時發生,形成併發症。該病主要危害草魚、青魚、鯉魚、團頭魴等多種淡水魚類,在我國各養魚地區,一年四季都有流行, 但是以水溫25—30C時為流行盛期。

目錄

病原

病原為熒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屬假單胞菌科。

概況

赤皮病(Red-skin disease):魚體出血發炎,鰭片脫落。①預防方法:魚种放養時,每立方水用5-10克漂白粉浸洗半小時左右。②治療方法:內服抗菌素,外用每立方水1克漂白粉全池遍灑。

症狀

病魚行動緩慢,反應遲鈍,衰弱、離群獨游於水面。體表局部或大面積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和腹部最為明顯。鰭充血,尾部爛掉,形成「蛀鰭」。魚的上下鄂及鰓蓋部分充血,呈塊狀紅斑。有時鰓蓋爛去一塊,呈小圓窗狀,出現「開天窗」。在鱗片脫離和鰭條腐爛處往往出現水霉寄生,加重病勢。發病幾天後就會死亡。[1]

流行情況

發病往往與魚體受傷有關,是條件致病菌。

該病主要危害草魚、青魚、鯉魚、團頭魴等多種淡水魚類,在我國各養魚地區,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是在捕撈、運輸後。魚的體表完整無損時病原菌無法侵入魚的皮膚。只有當魚因捕撈、運輸、放養使魚體受機械損傷,或凍傷,或體表被寄生蟲寄生而受損時,病原菌才能乘虛而入,引起發病。

病原體

熒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屬假單胞菌科。菌體短杆狀,兩端圓形,大小為0.7-0.75×0.4~0.45微米,單個或2個相連。有動力,極端1-3根鞭毛;無芽孢,菌體染色均勻、革蘭氏陰性,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呈園形,灰白色,20小時左右開始產生綠色或黃綠色的色素,瀰漫培養基。

診斷方法

根據外表症狀即可診斷。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魚的皮膚,因此病魚有受傷史,這點對診斷有重要意義。因放養、扦捕、體表寄生大量寄生蟲等原因造成魚體受傷後,給病原造成可乘之機是發病的基礎。同理,冬季由於凍傷,藕塘中飼養的草、青魚也容易發生赤皮病。注意該病與癤瘡病相區別,癤瘡病的初期體表也充血發炎,鱗片脫落,但局限在小範圍內,且紅腫部位高出體表。

防治方法

1.含氯石灰(漂白粉),或20%二氯異氰脲酸鈉,或30%三氯異氰脲酸粉,或8%二氧化氯,一次量,每1噸水體,1-1.5g、或0.3-0.6g、或0.2-0.5g,或0.1-0.3g,疾病流行季節,全池潑灑,15天1次。

2.8%溴氯海因,一次量,每1噸水體,0.2-0.3g,疾病流行季節,全池潑灑,15天1次。

3.10%聚維酮碘溶液,一次量,每1噸水體,0.5-1ml,疾病流行季節,全池潑灑,15天1次。

4.五倍子,一次量,每1噸水體,4g,將五倍子磨碎後用開水浸泡,疾病流行季節,全池潑灑,15天1次。

5. 大黃,一次量,每1噸水體,2.5-3.7g,先將大黃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後,再連水帶渣,疾病流行季節,全池潑灑,15天1次。[2]

治療方法

1. 諾氟沙星,或氧氟沙星,或氟甲喹,一次量,每1kg體重,30mg,或10mg,或30mg,拌飼投喂,1天1次,連用3-5天。

2.氟苯尼考或甲碸黴素,一次量,每1kg體重,均為5-15mg,拌飼投喂,1天1次,連用3-5天。

3. 複方新諾明,一次量,每1kg體重,50mg,拌飼投喂,1天1次,連用5天,首次用量加倍。

4.磺胺間甲氧嘧啶,一次量,每1kg體重,2-4g,拌飼投喂,1天1次,連用3-5天,首次量加倍。

5. 硫酸鏈黴素,一次量,每1kg體重用量20mg,肌肉注射,3天之後再注射1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