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號航空母艦
赤城號航空母艦 |
赤城號航空母艦(英文:Akagi Aircraft carri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海軍建造的天城級航空母艦2號艦。日本海軍的第一艘重型航母。天城級原為戰列巡洋艦,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改建成航空母艦。赤城號建造之初擁有的200毫米主炮、橫臥彎曲式煙囪和三段式飛行甲板。改造後飛行甲板改為全通式,加裝了島型艦橋與升降機。由於是在戰列巡洋艦的基礎上改建的,赤城號存在許多先天不足,導致艦載機搭載量僅為60架。赤城號航空母艦於1920年12月6日開始動工建造,1925年4月22日下水,1927年3月25日完工,同年8月1日正式加入聯合艦隊,1935年11月15日到1938年8月31日進行改造升級,1942年6月6日在中途島戰役中重創自沉。
目錄
簡介
赤城號航空母艦原為天城級戰列巡洋艦2號艦。艦名源自於日本關東北部的赤城山。天城級戰列巡洋艦,是日本海軍「八八艦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計劃建造4艘。天城級是長門級戰列艦的改進版,在長門級的艦體基礎上加裝1座雙聯裝主炮。天城級是加賀級戰列艦的簡略版,赤城號減少了裝甲防護,舷側裝甲帶採用傾斜式設計,取消了水平裝甲延伸到舷側水線以下的「穹甲結構」;取消了加賀級的主裝甲帶後面直接鋪設在輪機艙外層的3英寸裝甲,而且水平裝甲的最大厚度也僅為4英寸,導致天城級的防護比加賀級薄弱了許多。赤城號航空母艦從戰列巡洋艦改為航空母艦時,主甲板以上全部重新建造,設有雙層機庫。赤城號安裝的三段式飛行甲板呈階梯狀配置,最上段是起飛、降落兩用甲板,用於艦載機的回收,全長190米,寬30.5米;中段甲板供小型的戰鬥機起飛,長15米,寬17.2米;下段甲板供較大的攻擊機起飛,長56.7米,寬23米。中、下兩段甲板分別與艦體中部以後的上、下雙層機庫相接,飛機可以從機庫直接起飛。
評價
赤城號航空母艦由於上層甲板沒有島式建築,艦橋只能設在甲板下面,給操艦和作戰都帶來極大不便;在佐世保海軍工廠進行現代化改造時,取消不實用的中下兩層飛行甲板。飛行甲板回歸單層設計,上層飛行甲板改為全通式,加長加寬並進行結構加強,一直延伸至艦首並用立柱支撐並增裝第三座飛機升降機,過去浪費掉的艦體前段空間擴建給封閉式機庫使用,讓航艦載機數量大增。考慮航空母艦編隊並行時便於各自的飛機起飛、降落,島式艦橋特別的安裝於艦體左舷,替代了原先的右舷島式上層建築,在起飛整理隊形或返航準備降落時,赤城號的飛機可以向右邊盤旋,不會與並行艦的飛機起降發生空中飛行衝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