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話
贛榆話 |
中文名: 贛榆話 所屬地區: 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 |
贛榆話為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境內的方言,即贛榆本地的語言,還包括東海縣的黃川鎮,石樑河鎮,青湖鎮(在抗日戰爭前屬贛榆管轄)。 贛榆話在聲調上是中原官話徐淮片,聲母是膠遼官話。 在音韻系統上與臨沂市、東海縣、徐州市接近。語言通俗易懂,俏皮,富有地方傳統特色。 贛榆地處江蘇東北部,與山東接壤,詞彙上受山東的影響,語音上與中原官話徐淮片的大部分相同,地理上還與江淮官話海州片區域臨近,因而在方言中,贛榆話具有其獨特的地位。[1]
目錄
歸屬
漢語方言分區的依據主要是聲調的分化,官話的劃分依據仍然貫徹這一標準,根據這一標準劃分中原官話的主要依據是古清入和次濁入今歸陰平;劃分膠遼官話的主要依據是古清入歸今上聲,古次濁入今歸去聲。按《贛榆方言志》描寫的贛榆音系的特點:「縣內大部分地區(包括青口鎮)古清入和次濁入聲字今讀陰平,古全濁入聲字今讀陽平」,贛榆方言應歸中原官話區。但是贛榆話今聲母和膠遼官話相同。
內部分區
贛榆方言語音大體分為五個語區,相鄰語區之間並無絕對明顯界限,有混合現象。 青口語區,以青口鎮為中心、沿青口河兩岸的鄉鎮,城東、城南(城南北部)、老贛馬、官河(以南)、老朱堵、老土城(老土城東南部)、老城頭東部(坨溝村為界)、宋莊(北部),老門河(東部)。 海頭語區,以龍河鄉為中心、沿龍河兩岸的鄉鎮,包括海頭、厲莊、徐福、九里(大部分村莊)、石橋(少數村莊)等。 沙河語區,以沙河鎮為中心、沿大沙河(新沭河)兩岸的鄉鎮,包括大嶺、殷莊(范河南部)、墩尚、等(語音接近東海方言)。 柘汪語區,以柘汪鎮為中心,包括與北部山東日照接壤的馬站、九里(北部部分村莊)等(語音接近以日照方言)。 黑林語區,以黑林鎮為中心,包括。地處贛榆西部的吳山、歡墩、夾山、班莊等(語音接近臨沂方言)。 羅陽語區,以羅陽東部(地處贛榆東南的羅陽鎮語言接近江淮話又兼容贛榆話)
語音
特徵 從語音特徵上看,贛榆話兼具中原官話和北方官話的某些特點。 分尖團。古精清從心邪五母字今音不分洪細都讀[ts、tsʰ、s],古見溪群曉匣五母字今細音讀[k、kʰ、x],與北京不同。 古日母字今大部分讀Ø聲母。 聲母系統中有[ts、tsʰ、s][tʂ、tʂʰ、ʂ]和[tʃ、tʃʰ、ʃ]三組聲母。 果攝見曉組一等開口、合口兩類字部分同音,或者文讀不同音、白讀同音。 古曾、梗攝「德、麥」韻合口部分入聲字今韻母為[u]或[uei],分別與臻、遇、蟹攝的「沒、暮、賄」等韻的一些字同音。 聲母 據《江蘇省志·方言志》,贛榆話有21個聲母: 韻母 據《江蘇省志·方言志》,贛榆話有基本韻母37個: 聲調 贛榆話總共有四個可以區分開來的聲調,在第一,第二個聲調中分化出平、入兩種聲調。也就是說,贛榆話共有六個音韻學上的聲調。只是陰平和陰入,陽平和陽入的調值相同罷了。各個聲調調值如下: 像「法,筆,克」等入聲字,贛榆話都讀平聲,而普通話則歸入上聲和去聲。 所有入聲字,除了「六」和「玉」等極個別的例子,在贛榆話里都讀平聲。 註:入聲字就是古漢語中以-p,-k,-t,結尾的字。如:六在古漢語中讀作liuk. 語流音變 連讀引起變調,詳細見下表:
研究專著
贛榆處於行政交接之地,方言過渡之區,南接屬江淮官話洪巢片的連雲港市市區,西界屬中原官話鄭曹片的臨沭縣,北鄰屬膠遼官話青萊片莒照小片的日照、莒南,西北與冀魯官話區相去不遠,境內方言極具特色,一直為國內外語言學界廣為關注。研究贛榆話的專著列舉如下: 《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 《贛榆志·第二十八篇方言》 《江蘇省志·方言志》 《贛榆方言志》 《贛榆方言研究》
參考文獻
黃怡平《贛榆方言語音與普通話語音辯正》 劉傳賢.《贛榆方言志》.中華書局.2001年12月.ISBN 7101031587. 蘇曉青、萬連增.《贛榆方言研究》(江蘇方言研究叢書).中華書局.2011年10月.ISBN 978710108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