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贛
拼音; gàn,gòng
繁體; 贛
部首; 音、貝
五筆; UJTM(86、98)
倉頡; YJHEO
鄭碼; SUBL
字級; 一級(3495)
平水韻; 去聲二十八勘(gàn)、上聲二十七感(gàn),去聲一送(gòng)
注音字母; ㄍㄢˋ,ㄍㄨㄥˋ
總筆畫數; 9+12、4+17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 U+8D63
四角號碼; 0748₂
異體字;
- 灨、*贑、ࣹ�、५�、৹�、�、ੑ�、৹�
造字法; 形聲字(存疑)
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筆順編號; 414312511123541212534
文字源流
西周金文有字形作圖1、圖2,左部像一個伸出雙手的人("丮"),右部為"章","章"在商周金文中有時通 "璋",指一種玉質信物,常剖之為二,其一付諸侯為圭,其一藏於天子為璋。這兩個字(圖1、2)像兩手捧章(璋),兼有賜予(上對下)和貢獻(下對上)二義。而"贛"字在古文獻中也有賜予的意思,字形與此相近,因而有學者將圖1、圖2的字形釋為"贛"。不過在這個意思上,"贛"要讀為gòng。
戰國文字承襲西周金文,作圖3,人形稍有變化。字形4、字形5變化較大,小篆竷(kăn)字(字形9)所從之即由此訛變而成。賜予的物品多為錢財,故有的字形加"貝"旁作圖6。《說文解字》小篆贛字(圖10)將上部的人形變為"夅",所以許慎說它"從貝,竷省聲",隸定作"५�"。漢代承襲戰國文字,亦有從次(圖12)、從欠(圖14)兩種寫法,圖15因受小篆的影響, "欠"形已訛變為"夂"。古書中"५�"字多寫作"贛",這種寫法是將字形12中的"構件A"改成形近的"貢"而成的。"贛"字從"貢",有表音的作用,也有表意的作用。"貢"字在常見的貢獻義外,也有賜予義。
"贛"又音gàn,指水名,即江西省贛江。字亦作灨、贑。《集韻·感韻》:"灨,水名,出南康。或作贛、贑。"贑字從章從貢,得義於贛江上游的章、貢二水。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贛州》:" (贑)章、貢合流為義。二水為贑,左右擁抱,合流城角,於文為贑。"章水與貢水匯合後稱為贛江,匯合處所在縣稱為贛縣。1949年由贛縣分出贛州市。因贛江縱貫江西全省,故江西別稱"贛"。新中國成立後,"灨""贑"作為異體字被併入"贛";繁體"貝"簡化為"貝",繁體"贛"(圖16)也類推簡化為"贛"。[1]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六】【貝部】古送切(gòng)
賜也。從貝,竷省聲。
৹�,籀文५�。
說文解字注 賜也。
段注:《釋詁》曰:५�,賜也。據《釋文》本作贛,後人改作貢耳。端木賜字子贛。凡作子貢者,亦皆後人所改。《淮南·道應》、《要略》二訓注皆雲:贛,賜也。
從貝,竷省聲。
段注:古送切,按竷聲當在八部,而讀同貢,則音之轉也。贛之古義古音皆與貢不同。
৹�,籀文५�。
段注:《集韻》《類篇》作৹�。
摺疊廣韻 古禫切,上感見 ‖夅聲侵3部(gǎn)
५�,水名,在豫章。
古送切,去送見 ‖夅聲談3部(gòng)
५�,賜也。
古暗切,去勘見 ‖夅聲侵3部(gàn)
५�,५�榆縣,在琅邪郡。
康熙字典 【酉集中】【貝部】 贛·康熙筆畫:24 ·部外筆畫:17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古送切,音貢。《說文》作贛。賜也。從竷省聲。籀文作৹�。《韻會》通作貢。《禮·樂記》子贛見師乙而問焉。
又《集韻》ࣹ�,水名,出豫章。或作灨,通作贛。
又《集韻》古禫切,音感。《前漢·地理志》豫章郡贛。注:豫章水出西南,北入大江。如淳曰音感。
又《集韻》古暗切,音紺。《前漢·地理志》琅邪郡贛楡。注:師古曰:贛,音紺。
又《集韻》呼貢切,與戇同。愚也。
又《集韻》陟降切,音憃。義同。
又《集韻》呼降切。賜也。
【酉集中】【貝部】 贑·康熙筆畫:21 ·部外筆畫:14
《廣韻》古暗切,音紺。灨,亦作贑。縣名。章貢二水合流,因其處立縣,因以為名,在南康郡。《集韻》:或作৹�。
【巳集上】【水部】 灨·康熙筆畫:28 ·部外筆畫:24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古禫切,音感。水名也。《前漢·地理志》:豫章灨縣,水出西南,北入大江。
又《廣韻》《集韻》《韻會》並古暗切,音紺。通作淦。
又《集韻》《韻會》《正韻》並古送切,音貢。通作贛。省作ࣹ�。義並同。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左右旁寬窄相當,頂部和底部左右旁齊平。"章","立"略小,"早"稍大;上下寬窄相當;"立"居左上格,"早"居左下格;"早",㇕(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上側。"夂"罩住"貢";"夂",㇇(橫撇)的撇尖伸向"立"下;"貢","工"扁"貝"長,上下寬窄相當;"工"居右上格,末筆橫在橫中線,"貝"居右下格,首筆豎在豎中線,第三筆撇的撇尖伸向"章"下側。
方言音韻
◎贛語 gom4 贛州,贛江
◎粵語 ga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