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羊長史·並序(陶淵明)
贈羊長史·並序 |
作品名稱:《贈羊長史·並序》 創作年代:東晉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陶淵明 |
《贈羊長史·並序 》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詩作。此詩念古傷今,流露着詩人對時局的觀感和政治態度,也體現了「君子贈人以言」的古訓,對友人進行諷示、忠告,大有別於一般傷離惜別、應酬敷衍之作。全詩思路文理綿密,從遠處落筆,緊扣正意,徐徐引入,最後突出主旨,手法高妙。
目錄
原文
“ |
贈羊長史·並序 左軍羊長史,銜使秦川,作此與之。 愚生三季後,慨然念黃虞。 得知千載上,正賴古人書。 聖賢留余跡,事事在中都。 豈忘游心目?關河不可逾。 九域甫已一,逝將理舟輿。 聞君當先邁,負疴不獲俱。 路若經商山,為我少躊躇。 多謝綺與甪,精爽今何如? 紫芝誰復采?深谷久應蕪。 駟馬無貰患,貧賤有交娛。 清謠結心曲,人乖運見疏。 擁懷累代下,言盡意不舒。 |
” |
— 《贈羊長史·並序 》,《陶淵明集》 |
譯文
左將軍長史羊松齡奉命出使秦川,我作此詩贈給他。
我處三代衰微後,古之盛世我思慕。
了解千年以前事,全靠閱讀古人書。
古代聖賢留遺蹟,樁樁都在中州處。
豈能忘記去瞻仰?無奈山河遠隔阻。
九州今始定一統,我將整裝登征途。
聽說你先奉命去,我今抱病難同赴。
如果路途經商山,請你為我稍駐足。
多謝商山賢四皓,未知精魂今何如?
紫芝有誰還在采?深谷應是久荒蕪。
仕途難免遭禍患,豈如貧賤多歡娛?
四皓歌謠記心內,不見古人嘆命苦。
數代之下懷感慨,言不盡意難傾訴。
作者簡介
陶淵明大約生於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父名史不載,存疑。)陶淵明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後任彭澤縣令,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公元393年陶淵明時年29歲,與妻及子離開南山陶家坪。此後陶淵明一家在潯陽居住了24年。其間,陶淵明因王氏妻亡,繼娶潯陽翟氏。公元416年,陶淵明52歲,與妻翟氏帶幼子佟回到宜豐故里,修葺南山舊宅而居之。11年後,陶淵明卒於星子栗里,後歸葬康樂縣義鈞鄉之七里山即今宜豐澄塘鎮的七里山。
陶淵明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歷程(有關陶淵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證,因此此處的六十三年之說也有待考證),與世長辭。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