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國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於小貴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鄉間度過。1846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窮人》,受到高度評價。1848年發表中篇小說《白夜》。1849年因參加反農奴制活動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在此期間發表有長篇小說《被侮辱和被損害的》、《罪與罰》、《白痴》、《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戲劇性強,情節發展快,接踵而至的災難性事件往往伴隨着複雜激烈的心理鬥爭和痛苦的精神危機,以此揭露出資產階級關係的紛繁複雜、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劇性。
費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 |
---|---|
原文名 | 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 |
出生 |
中國 | 1821年11月11日
逝世 | 1881年2月9日 | (59歲)
國籍 | 俄國 |
職業 | 文學家 |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外文名 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俄文)
國籍 俄國
出生日期 1821年11月11日
逝世日期 1881年2月9日
職業
文學家
英文名 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
流派 批判現實主義
稱號 現代主義文學鼻祖
個人生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親是一名退休軍醫和酒鬼,工作於莫斯科的瑪利亞濟貧醫院。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兩段婚姻,1856年,在逗留於庫茲涅茨克期間,他與寡婦瑪利亞·德米特里耶芙娜結婚,第一次婚姻並不幸福,瑪利亞於1964年4月15日病逝。第二任妻子是安娜·格利戈里耶芙娜·斯尼特金娜,二人於1867年2月15日結婚[3]。
人物思想
藝術思維 陀斯妥耶夫斯基最擅長的並不在哲學,甚至不僅他個人,他所屬的民族相對於有些民族(如日耳曼民族)來說也不是最擅長於此。但他有他所擅長的表達思想的方式,陀思妥耶夫斯基主要是一個藝術家,他的最大才能也就在這裡。當然,這樣說可能還不夠,還沒有說出原因的全部,也許還有一些原因,比方說,正是他所持有的或在他心中經歷的思想的性質,即這種思想的問題性和對話性,使他沒有用哲學的方式去直接陳述思想。簡言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正是作為一種問題的思想存在的,其思想的獨特和深刻所在正在於其問題性,在於其作為問題的未完成性和開放性,以及問題本身的深刻和根本性,這種作為問題的思想的確很難被整理成系統的理想,甚至它本身就拒斥被體系化,它甚至很難被概念準確地表達,它必須與人物形象和情境緊密聯繫在一起才能夠和盤托出,才能夠保持其生動性和緊張性。
病態描寫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描寫的專家,醉心於病態的心理描寫,不僅寫行為的結果,而且着重描述行為發生的心理活動過程,特別是那些自覺不自覺的反常行為、近乎昏迷與瘋狂的反常狀態。而人物的思想行為反常,恰恰又是他作品的特點。他對人類肉體與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寫是其他作家難以企及的。他的小說戲劇性強,情節發展快,接踵而來的災難性事件往往伴隨歸檔心理鬥爭和痛苦的精神危機,以此揭露闕關係的紛繁複雜、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劇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惡矛盾性格組合、深層心理活動描寫都對後世作家產生深刻影響。
人物影響
陀思妥耶夫斯基影響了二十世紀很多作家,包括福克納、加繆、卡夫卡,日本知名大導演黑澤明等,但是也有人對他不屑一顧,比如納博科夫、亨利·詹姆斯和D·H·勞倫斯。他和托爾斯泰、屠格涅夫並稱為俄羅斯文學"三巨頭",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汪介之認為:"屠格涅夫以詩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詩意的筆調展現美好。托爾斯泰具有思想家的靈性,能洞悉社會的全貌。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發掘,逼視着人性的陰暗面。他沉鬱的風格,與他的經歷和精神狀態密切相關。"
人物評價
對我們這一時代的文學和文化能產生深遠影響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存在主義的鼻祖克爾凱郭爾,另一個就是俄國的小說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奧地利小說家茨威格評)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類靈魂的偉大審問者,他把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里,來試煉他們,不但剝去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有拷問出藏在那罪惡之下的真正潔白來。而且還不肯爽快地處死,竭力要放他們活得長久。(魯迅評)
讀者完全可以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些作品當成純粹小說、甚至是暢銷小說來讀[4]。(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會長劉文飛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