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敗醬草炮製方法與標準


敗醬草炮製方法與標準

目錄

【藥材來源】

敗醬草為敗醬科植物黃花敗醬白花敗醬的乾燥全草。夏季花開前採收,除去泥沙,乾燥。

【古代炮製方法】

南朝宋時有甘草葉蒸製(《雷公》)。

【現代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殘根等雜質,下半段略浸,上半段噴潮,潤透,切段,乾燥。

【飲片性狀】

敗醬草為不規則的小段,根莖、莖、葉混合。根莖有節,上有須狀細根。莖圓形,外表黃棕色或黃綠色,有縱向紋理,被有粗毛。質脆易折斷,切面中空,白色。葉多皺縮,破碎,褐綠色。臭特異,味微苦。

【炮製目的】

敗醬草昧辛、苦,性微寒。歸胃經、大腸、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活血行瘀的功能。用於腸癰腹痛,肺癰吐膿,癰腫瘡毒,產後瘀阻腹痛。切製成小段,便於藥效成分煎出,便於調劑和製劑。

【參考資料】

有關敗醬草化學成分的研究報道不多,僅涉及幾種環烯醚萜類及黃酮類化合物的提取鑑定研究。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白花敗醬草揮髮油,並對揮髮油化學成分進行研究,共分離鑑別出51個組分,其中主要成分為2-甲基-5-乙基呋喃,其次還有己二硫醚、1-己硫醇、紫草醛等。敗醬草的藥理作用較為廣泛,具有促進肝細胞再生、改善肝功能、增強抑菌和抗病毒等作用。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炒炭。   2.文獻摘錄敗醬「凡使,收得後,便粗杵,入甘草葉相拌對蒸,從巳至未,出,焙乾,去甘草葉,取用。」(《雷公》)

【總結】

敗醬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南北朝有甘草葉制,後世多生用,未見有其他炮製方法。唐宋以來敗醬方用甚少,李時珍感嘆曰:「敗醬乃手足陽明厥陰藥也。善排膿破血,故仲景治癰及古方婦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後人不知用,蓋未遇識者耳。」 [1]  

【炮製方法】

一、淨制 除去雜質(《藥典77》)。 二、切制 噴淋清水,稍潤,切段,曬乾(《藥典77》)。 三、炮炙 制炭 取敗醬草用木柴緩火炒至黑色,微灑水,曬乾(《集成》)。 [2]

【炮製方法】

1.敗醬草(段):取原藥材,除去殘根等雜質,下半段略浸,上半段噴潮,潤透,切段,乾燥。 2.制炭:取敗醬草用木柴緩火炒至黑色,微灑水,曬乾

【炮製作用】

敗醬草昧辛、苦,性微寒。歸胃經、大腸、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活血行瘀的功能。用於腸癰腹痛,肺癰吐膿,癰腫瘡毒,產後瘀阻腹痛。切製成小段,便於藥效成分煎出,便於調劑和製劑。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