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神小識(肖復興)
作品欣賞
財神小識
對於金錢的觀念,我們中國人一般比較曖昧,或者說得好聽一點,是比較含蓄。從人性而言,自古以來我們認為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發財的欲望幾乎來自每個人的心底。但對於發財,又有普遍認為的道德與倫理的一個度的限制,對於為富不仁從來都是鄙視的。所以,古人講「不貪為寶」,歷來尊崇老子講的「三去主義」,即「去甚,去奢,去泰」,講究的是一個對發財的度。
有意思的是,在陝西西安附近的周至縣趙大村,新近開闢了一個趙公明財神廟景區。其占地五百餘畝,軒豁的財富廣場、巍峨的財神殿、高聳的問道閣……氣勢不小。這裡把人們心裡對於財富的渴望昭然若揭,躍然於外,不僅有財神爺,還有諸多民間廣為流傳的搖錢樹、金銀元寶、招財童子、祈福金蟾……一一被集中和放大,在光天化日下,顯得格外輝煌醒目。走在這樣金碧輝煌的傳統財富的象徵物之間,頗有些走進性博物館的感覺,雖然都是人們本能潛在的欲望,一下子被明目張胆的簇擁,依然顯得有些不適應,甚至臉紅。其實,這就是人們對於財富普遍的一種心理表示,這裡的財神廟,就是要把人們對於財富的渴望與採擷外表那一層羞答答的面紗揭開,讓追求財富如同追求愛情、民主、自由一樣,合情合理。
如今,依託歷史的傳說和歷史遺蹟而開發的新的旅遊景點,全國各地有很多,但這樣牽涉到財神的廟宇,還真不多見;尤其是如此氣勢磅礴的廟宇,更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大概吻合了如今步入商業時代人們對發財普遍焦灼的心態,和更普遍對發財欲望泛濫而貪官貪慾無所節制的憤恨吧。雖不是旅遊旺季,這裡依然遊人若織。很多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小商人,也有不少是普通的百姓,求神、拜神,或求得一份樸實的願望,或求得心裡的一份安寧。
這裡的趙大村,是古名,傳說中是財神趙公明的老家,趙大村中的「大」字,指的是趙公明曾經為周文王負責圍獵事物有功,被封為大夫,其村後來改為趙大村。趙公明演變為民間財神的過程很有意思,據說,秦漢以來,道教興起,趙公明是作為黑虎玄壇元帥,被封為道教四大護法神之一的,顯然,這是發掘出趙公明武功的神能。到了明清時期,由於經濟活動的加大,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的萌芽,發掘出了趙公明做木材生意發了財之後樂善好施這一方面的功德,才被封為了財神。趙公明這樣一武一文的轉化,說明趙公明本事巨大,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巨大,也說明人們對於財神的需求,需要有創造出這樣的一個神來,以神祗的力量,來規範和約束人們追求財富的道德極其倫理。
中國是一個泛宗教的社會,在民間文化和大眾俗文化的傳統影響下,中國多神而泛神。財神只是和門神或灶王爺、土地爺一樣的一個小神。有趣的是,如今趙公明財神廟的建立,完全仿照着宮殿化、廟堂化和園林化的標準。當然,這體現當地人對自己祖先趙公明的一種驕傲和崇拜,也進一步彰顯了他們期待着以放大和神聖化的方式,讓趙公明這樣一位財神升堂入室,成為統領眾多各路大小財神的正財神的強烈願望,以期達到上面所說的規範財富道德和倫理的願望。面對的是歷史對趙公明的鈎沉,更面對的是現實財富道德和倫理的失衡乃至淪喪。
在高高台階之上的財神殿裡,巍然供奉着三尊頂天立地的財神,不知別處還有沒有這樣高大的財神,起碼是我看到的最巍峨的財神了,可以和任何一座寺廟裡供奉的佛像相媲美。雖說民間有五路財神或更多種多樣的財神之說,這裡尊崇的是這樣三位財神,中間供奉的是趙公明,一左一右是關公和比干。從神像的模樣看不出太大的差別,因為一旦人被神化之後,幾乎大同小異,所以一般寺廟裡的羅漢形象各有不同,但神大抵相似。
但這三位民間最推崇的財神,其實差別還是很大的,代表着人們對於財富普遍的三種不同的願望。比才被商紂王挖去玲瓏心後不死而在民間廣散財寶,被視之為公正。只是在歷史的演進中,作為財神的比干漸漸被弱化甚至淡化。而關公和趙公明的地位卻日隆有加,特別是在南方,幾乎每一個商家都會在顯著位置上供奉關公,香火繚繞不斷;而北方更多的是膜拜趙公明。兩位南北兩派的財神,有着更為明顯的差別,關公為紅臉,趙公明為黑臉。紅臉財神代表着忠義,黑臉財神代表着正義。兩位財神都講究一個義字,說明財富道德的意義,自古以來是人們所不能忘記的。忠義講究的是忠誠、忠誠、誠信,是不求昧心之財;正義講究的是正氣、正派、正直,是不取不義之利。所以,在這裡,趙公明被尊為正財神,而比干和關公為尊為一左一的右文武財神,趙公明被抬到財神的最高位置上。
在我看來,人們普遍對趙公明的崇拜,是來自民間樸素的、原始的財富觀,即小康即福,不貪為寶的基本理念和準則。也正是有這樣對趙公明的樸素的認知和禮拜,趙公明才在歷史的漫長演變中得以長期存在的理由,並從這裡小小的趙大村走向很多很遠的地方。這就是民間的作用和力量。因此,我更願意看位於趙大村那座原始的財神廟,雖然幾經風雨,早已凋敗,當年的花崗岩碑刻都被村民拿去做洗衣板了,小廟畢竟還在。
在這座財神故里的財神廟裡,有這樣一則道教的偈語:「財神真經佑萬民,冰清玉潔合天心,以仁為利通天下,明心則主五福臨。」我覺得這應該是趙公明傳遞給我們的最好的啟迪了,足可以與六祖所說最有名的那一名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內外對應,物心比擬,相映成趣,彼此鏡像。 [1]
作者簡介
肖復興,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曾到北大荒插隊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