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荷
詞語概念
基本解釋
(1) [load]
(2) 機器或主動機所克服的外界阻力
(3) 對某一系統業務能力所提的要求(如電路交換台,郵政,鐵路)
(4) [panier]∶承受的重量
引證解釋
1. 背負肩擔。
《左傳·昭公七年》:" 子產 曰:'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 杜預 注:"荷,擔也。"
漢 桓寬 《鹽鐵論·復古》:"負荷之商,不知 猗頓 之富。"
宋 歐陽修《吉州學記》:"行於其郊,而少者扶其羸老,壯者代其負荷於道路。"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五:" 賓陽門 一帶的附郭居民,為避免前線上的炮火,負荷着家財向鄉下逃難。"
2. 繼承。[2]
《後漢書·班超梁傳論》:" 亦抗憤, 勇乃負荷。" 李賢 注:"言 勇 能繼超之功業。"
《三國志·吳志·張昭傳》:"夫為人後者,貴能負荷先軌,克昌堂構,以成勳業也。"
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十三章:"蓋以大地為一家,而鞠育後進以負荷家業也,其疇不勉焉。"
3. 擔負;承擔。
《後漢書·公孫瓚傳》:"臣雖闒茸,名非先賢,蒙被朝恩,負荷重任。"
宋 劉子翬 《夜飲》詩:"沉沉玉巵酒,量淺難負荷。"
清顧炎武《酬史庶常可程》詩:"願君無受惠,受惠難負荷。"
宗璞 《紅豆》:" 江玫 睡在床上看見 耶穌 的像,總覺得他太累,因為他負荷着那麼多人世間的痛苦。"
4. 指承擔的壓力和痛苦。
明 梁辰魚 《浣紗記·送餞》:"扁舟北濟,痛黎民負荷有誰?"
5. 動力設備、機械設備以及生理組織等在單位時間內所擔負的工作量。也指建築構件承受的重量。
陸文夫 《一路平安》四:"覺得這個城市像一架超負荷的老機器,到處軋軋作響。"
水運憲 《禍起蕭牆》:"發電廠里傳出'叭'的一聲,事故光電排亮了一片!負荷……大大超過定額定值。"[1]
=其它含義
電力負荷
負荷指的是導線、電纜和電氣設備(變壓器,斷路器等)中通過的功率和電流。該負荷不是恆定值,是隨時間而變化的變動值。因為用電設備並不同時運行,即使同時運行,也並不是都能同時達到額定容量。另外,各用電設備的工作制也各有不同,有長期、短時、重複短時之分。在設計時,如果簡單地把各用電設備的容量加起來作為選擇導線、電纜截面和電氣設備容量的依據,結果並不科學。要麼過大,使設備欠載,不經濟;要麼過小,出現過載運行,導致過熱絕緣損壞、線損增加,影響導線、電纜或電氣設備的安全運行,嚴重時,會造成火災事故。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設計時採用一個假定負荷即計算負荷來表徵系統的總負荷應。用計算負荷來選擇導線、電纜截面和電氣設備比較接近實際,因為計算負荷的熱效應與變動負荷的熱效應是相等的。
計算負荷也稱需要負荷或最大負荷。計算負荷是一個假想的持續負荷,其熱效應與某一段時間內實際變動負荷所產生的最大熱效應相等。在配電設計中,通常採用30分鐘的最大平均作為按民熱條件選擇電器工導體的依據。
求得計算負荷的手段稱為負荷計算。我國目前普遍採用的確定計算負荷的方法有需要係數法和二項式法。需要係數法的優點是簡便,適用於全廠和車間變電所負荷的計算,二項式法適用於機加工車間,有較大容量設備影響的幹線和分支幹線的負荷計算。但在確定設備台數較少而設備容量差別懸殊的分支幹線的計算負荷時,採用二項式法較之採用需要係數法合理,且計算也較簡便。
火災負荷
火災負荷是衡量建築物室內所容納可燃物數量多少的一個參數,是研究火災全面發展階段性狀的基本要素。簡單一點,就是建築物容積所有可燃物由於燃燒而可能釋放出的總能量。在建築物發生火災時,火災荷載直接決定着火災持續時間的長短和室內溫度的變化情況。因而,在進行建築結構防火設計時,很有必要了解火災荷載的概念,合理確定火災荷載數值。
火災負荷F/(0.1×10kJ/m)(通常作業區)
<實際值>
范 疇
預計火災繼續時間/
h
0~5×10
輕
1/4~1/2
5×10~1×10
低
1/2~1
1×10~2×10
中等
1~2
2×10~4×10
高
2~4
4×10~1×10
非常高
4~10
1×10~2×10
強的
10~20
2×10~5×10
極端的
20~50
5×10~1×10
非常極端的
50~100
建築物內的可燃物
建築物內的可燃物可分為固定可燃物和容載可燃物兩類。固定可燃物是指牆壁、頂棚、樓板等結構材料及裝修材料所採用的可燃物以及門窗、固定家具等所採用的可燃物。容載可燃物是指家具、書籍、衣物、寢具、擺設等構成的可燃物。固定可燃物數量很容易通過建築物的設計圖紙準確地求得。容載可燃物數量很難準確計算。一般由調查統計確定。
建築物中可燃物種類很多,其燃燒發熱量也因材料性質不同而異。為便於研究,在實際中常根據燃燒熱值把某種材料換算為等效發熱量的木材,用等效木材的重量表示可燃物的數量,稱為等效可燃物的量。一般地說,大空間所容納的可燃物比小空間要多,因此等效可燃物的數量與建築面積或容積的大小有關。為便於研究火災性狀,一般把火災範圍內單位地板面積的等效可燃物木材的數量定義為火災荷載。
火災負荷的確定
火災負荷和火災的嚴重程度之間的關係是很明顯的,沒有可燃物就沒有火災;燃物越多,火災越嚴重。因此火災負荷的計算非常重要。然而,不只是可燃物的數量重要,而且單位空間裡的可燃材料的類型也很重要。因為有些材料在燃燒時每單位質量比其他單位材料釋放更多的能量。這就是為什麼火災荷載經常用MJ而不是kg來表示的原因。有時,採用一些我們熱悉的數據,如通過把一個空間內所有的可燃材料的熱能等值地轉化成當量的木材數量來表示該區間內的火災荷載。
火災負荷密度
即Fire Load Density,單位建築面積上的火災負荷 。
生理負荷
肌肉在收縮之前所遇到的負荷或阻力稱為前負荷。它是肌肉在收縮之前具有一定的初長度。在一定範圍內,肌肉收縮產生的張力與收縮前肌肉的初長度成正比,超過某一限度,則又呈反變關係。即在初始階段,隨着初長度的增加,肌張力亦增加;肌肉在最適初長度(最適前負荷)時,收縮產生最大張力。再增加初長度,肌張力反而減小。在肌肉處於最適初長度時若開始等長收縮,則縮短速度最快、縮短的程度最大,做工效率最高。
後負荷是指肌肉開始收縮之後所遇到的負荷或阻力。當肌肉在後負荷的條件下進行收縮時,先產生張力增加,然後再出現肌肉的收縮。在一定範圍內,後負荷越大,產生的張力就越大,且肌肉開始縮短的時間推遲,縮短速度就越慢。當後負荷增加到某一數值時,肌肉產生的張力達到它的最大限度,此時肌肉可完全不出現縮短,初速度等於零,肌肉所產生的張力和它收縮時的初速度呈反變關係。因此,肌肉只有在適度的後負荷時,才能獲得肌肉做功的最佳效果。
認知負荷
認知負荷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過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資源總量。 認知負荷理論是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約翰·斯威勒(John Swdler)於1988年首先提出來的,它以Miller等人早期的研究為基礎,其目的就是在教學材料設計上和教學過程中最大降低阻礙學習的認知負荷,優化促進學習的認知負荷,使學習者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認知資源,達到最大的學習效果。
認知負荷理論認為,某種學習材料所能引起的"認知負荷"水平主要由三個基本因素決定:學習材料的複雜性、學習材料的組織和呈現方式、學習者的知識經驗。由此,也構成了三種類型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內在認知負荷和相關認知負荷。
1988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心理學家J.Sweller在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認知資源分配的角度正式提出"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LoadTheory,簡稱CLT)。隨後認知負荷理論開始在實踐教學領域被廣泛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諸多研究證明,認知負荷理論為研究教學過程中的認知處理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框架,對教學實踐具有極其現實的指導意義。正如Alexander(1997)所論證,認知負荷被看作是教學活動設計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學活動是否有效取決於(或部分取決於)它能否減少不必要的認知負荷。
一、認知負荷理論的基本觀點
認知負荷理論是基於人腦工作記憶(workingmemory)的有限性發展起來的。在人的信息加工系統中,短時記憶(short-termMemory)是一種工作記憶,主要處理從感覺記憶(sensorymemory)和長時記憶(long-termmemory)中提取出來的信息,在整個信息加工系統中起着支配信息加工系統中信息流的作用,對認知活動的順利開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認知負荷理論十分關注學習過程中的工作記憶的作用,其基本觀點可概括為:(1)工作記憶的容量是極其有限的,長時記憶的容量在本質上是無限的,所有的信息在進入長時記憶之前,必須在工作記憶中進行信息加工;(2)學習過程要求將工作記憶積極地用於理解(和處理)材料並對即將習得的信息進行編碼以儲存在長時記憶中;(3)如果學習者所要加工的信息容量超出了學習者的工作記憶所能加工的信息容量,那麼學習將變得無效。在此基礎上,J.Sweller等人認為,問題解決和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認知加工活動均需消耗認知資源,產生一定的認知負荷,若所有活動所需的資源總量超過了工作記憶的容量,就會引起資源分配的不足,從而影響個體學習或問題解決的效率,這種情況被稱為認知超載(cognitiveoverload)。
二、認知負荷的概念及其結構
自20世紀80年代認知負荷理論問世以來,人們對認知負荷(cognitiveload)概念的理解一直是眾說紛紜。如Cooper(1990)認為認知負荷是指加工特定數量信息所要求的心理能量水平;J.Sweller等(1998)認為認知負荷就是將特定工作加之於學習者認知系統時所產生的負荷;辛自強等(2002)認為認知負荷可被視作是加工特定數量信息所要求的腦力勞動,隨着加工的信息數量的增加,認知負荷也增加;林崇德等(2005)認為認知負荷指的是一個事例中智力活動強加給工作記憶的數量;賴日生等(2005)認為認知負荷指的是在某種場合施加到工作記憶中的智力活動的總的數量;楊心德等(2007)認為認知負荷是完成某項任務而在工作記憶上所進行的心智活動所需的全部心智能量。結合以上不同解釋,筆者認為,認知負荷是人們為順利完成特定工作任務,實際投入到工作記憶中去的認知資源的總和,包括必需的和不必需的。
從結構上來看,認知負荷由內在認知負荷(IntrinsicCognitiveLoad)、外在認知負荷(ExtraneousCognitiveLoad)和相關認知負荷(GermaneCognitiveLoad)組成:(1)內在認知負荷由材料本身的固有特性(如難度和複雜度)和學習者原有的知識水平,以及這兩者的交互作用決定,一般認為內在認知負荷是相對固定的,不能被教學設計(InstructionDesign)所改變,但近來也有學者認為內在認知負荷是可以改變的(Pollocketal,2002;Peteretal,2004);(2)外在認知負荷來源於教學材料的呈現方式和教學設計,一般與教學內容的不合理組織和設計有關,能通過教學內容的重新組織和設計進行調整;(3)相關認知負荷是與學習者主觀領域相關的信息,指學習者在圖式(Schema)建構和自動化過程中意欲投入的認知資源的數量[2],它與學生的認知努力有關,提高學生的相關認知負荷,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剩餘認知資源進行深層次的圖式建構,因此,Bannert(2002)將其看作圖式建構和自動化的工具[3]。
三、認知負荷理論對教學工作的啟示
為避免教學中學生認知負荷總量超過其工作記憶容量,認知負荷理論的教學原理就是:儘可能降低學生的內在認知負荷和外在認知負荷;並在確保工作記憶資源有所盈餘的前提下,適當引導學生投入更多的心理努力(MentalEffort),提高其相關認知負荷,實現圖式的獲得與規則的自動化。如前所述,教學活動中學生內在認知負荷與教學材料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關,外在認知負荷與教學材料的呈現方式和教學設計水平有關,相關認知負荷與學生的認知努力(MentalEffort)有關。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優化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認知負荷結構,提高教學效果。
(一)控制內在認知負荷:充分考慮教材特點與學生認知水平及其交互作用
一般認為內在認知負荷是由學習材料的本質所決定的,不能通過教學設計的改變而改變,但Pollocketal(2002)和Peteretal(2004)的實驗提出了異議。[4]兩個實驗共同點在於利用材料的信息排序原理降低內在認知負荷。Pollocketal首先向學生分批展示學習材料,然後一次性地全部展示,這種學習材料排序法,尤其是對初學者而言,能更好地促進對學習材料的深層次理解(引自Bannert,2002)。而Peteretal改變了傳統樣例教學(ExampleInstruction)方式,把樣例分解成幾個能單獨理解的成分,他的五個實驗最終結果一致表明,新的樣例呈現方式降低了材料給學生帶來的內在認知負荷。
TracyClarke,PaulAyres與JohnSweller也在他們的"TheImpactofSequencingandPriorKnowledgeonLearningMathematics:ThroughSpreadsheetApplications"一書中研究了一種改變固有認知負荷的漸進方法。他們使用Spreadsheet軟件來形成學生的數學技能。學生被分為兩類。一類學生對Spreadsheet不怎麼熟悉,另一類學生對Spreadsheet有較好的了解。每一類學生又一分為二,分別接受兩種先訓練:一種訓練是先使用Spreadsheet軟件,再訓練利用這種軟件發展數學技能;另一種訓練是練習Spreadsheet軟件技能與練習數學技能同時進行。結果顯示對於事先不熟悉Spreadsheet的學生來說,順序呈現優於並發呈現,測驗成績也更高;但對於事先已了解Spreadsheet的學生來說,情況正好相反。這說明,對於知識技能水平低的學生來說,採用"先學習技能後學習特定內容領域的概念"這種策略能提升他們的學習;對他們來說,技術內容很可能具有高元素交互性,如果同時學習技術技能和特定學科領域的概念,內在認知負荷可能會增加[5]。而對技能水平低的學生來說,技術內容不具備高元素交互性,同時學習技術技能和特定學科領域的概念,內在認知負荷不會增加。在決定順序策略時,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以及內容的元素交互性水平,是至為關鍵的變量(Kalyuga等,2003;VanMerrienboer,Kirschner&Kester,2003)。
(二)降低外在認知負荷:優化教學材料呈現方式,提高教學設計水平
降低外在認知負荷是"教學的認知負荷理論研究"重點關注的對象。對降低教學中學生外在認知負荷的途徑,眾多的研究者紛紛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筆者在參閱眾多文獻的基礎上,認為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即優化教學材料呈現方式,提高教學設計水平。下面試舉幾例,以資說明。
1、按鄰近原則呈現教學材料,減少注意分散和表徵保存。即教學中的教學材料呈現應儘可能在時空上保持鄰近。凡涉及多來源的信息應該在物理上被整合,以降低對有限的工作記憶的壓力,並釋放出認知容量進行其他的信息處理。[6]以圖像和解釋性文本的呈現為例。在空間上,解釋性文本應儘可能被整合到圖像中去;在時間上則應該同時而非連續呈現,形成一個整體。這樣,學習者就可以以最短的視覺搜索找到相應的視覺與語詞信息,容易在它們之間建立聯繫而促進信息整合。否則,圖像和解釋性文本分離呈現,"學習者傾向於先看文字部分,接着看對應的圖表"(Hegart&Judt,1989),在看完文本後,一方面需要一部分認知資源來保存文本表徵,形成表徵保存;另一方面還要耗費一定認知資源來搜尋對應的圖像信息,形成注意分散,從而帶來額外的認知負荷。因此,"文字和圖像的完整呈現比文字和圖像分離呈現更有利於學習者的學習(Moreno&Mayer,1999;Mayer,2001)"。
2、清除多餘信息,避免冗餘效應(RedundancyEffects)發生。多餘信息,就是對教學目標達成來說是沒有必要的那些信息,也稱為冗餘信息。PaulChandler和JohnSwe11er用實驗證明:冗餘的信息並非中性的,它們會對學習和理解造成消極的效應。[7]冗餘信息的存在往往迫使學生不得不去關注一些本可以不去關注的信息,從而浪費寶貴的工作記憶資源。因此,它會給工作記憶帶來額外的負擔,從而增加學生的外在認知負荷。Moreno和Mayer也認為"當文字以敘述方式單獨呈現時,學習者對呈現材料的理解要比同時以敘述和屏幕文本方式呈現要好"[8],這裡以屏幕方式呈現的文本信息就是多餘的,應該被清除掉。
3、運用先行組織者(AdvanceOrganizer)策略,改變學生的認知準備狀態。人們對新知識的理解總是建立在自身原有的認知結構(CognitiveConstruction)的基礎上的,當原有認知結構對新知識有支撐作用時,人們就相對容易理解新知識;相反,如果原有認知結構中缺乏支撐新知識的內容或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知識未被激活,人們對新知識的理解將變得相對困難。教師應該通過先行組織者策略,在新的學習任務開始之前,呈現給學生比當前學習任務更高一層的抽象性和包攝性的引導性材料,從而激活其認知結構中與新知識相關的知識內容,為學習新知識做好認知準備,這樣就避免了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還要到長時記憶中去搜索相關知識的認知負擔,從而減輕外在認知負荷。
此外,通過分離視聽信息,拓展工作記憶容量;信息呈現條理化,減少學生認知搜索;抽象信息形象化,降低學生認知難度;複雜信息簡單化(如使用圖表),簡化學生認知加工;控制教學材料呈現速度,留給學生足夠的認知加工時間;教給學生認知策略(cognitivestrategies),提高學生認知效率;分化複雜任務,防止學生認知負荷超載;採用樣例(worked-example)教學,簡化認知技能獲取過程等都能從不同角度減輕學生的外在認知負荷。
(三)提高相關認知負荷: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其加大認知努力
相關認知負荷是指學習者在圖式建構和自動化過程中意欲投入的認知資源的數量,它有利於圖式的獲得和規則的自動化,實現學生認知結構的優化,把大量複雜無序的信息組合成簡單有序的知識體系,有效降低了工作記憶的認知負荷,從而節省有限的工作記憶資源;規則的自動化還允許我們以最少的工作記憶容量去處理信息,降低工作記憶負擔。不僅如此,相關認知負荷的增加還有利於意義的建構,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由此可見,在確保總的認知負荷不超載的情況下,適當增加學生的相關認知負荷對教學是有益的。
提高學生的相關認知負荷,關鍵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尤其是內部動機),使學生加大自身的認知努力。為此,教育者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把社會和教育者向學生提出的學習要求轉化為學習者內在的學習需要。比如: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採用啟發式教學;建立合理的獎勵機制等等。
通信原理與基本技術
通信 電信 信息 信息技術 模擬通信 吉普曲線 數字通信 有線通信 無線電通信 無線通信 電話通信 數據通信 圖像通信 靜止圖像通信 全活動視頻 傳真通信 傳真存儲轉發 視像通信 多媒體通信 自適應[的] 自適應通信 網[絡] 分級網[絡] 對等網絡 有源網絡 無源網絡 網絡拓撲 星狀網 樹狀網 網狀網 環狀網 重疊網 通信系統 時變系統 信源 信宿 信道 通道 波道 物理信道 邏輯信道 承載信道 對稱信道 不對稱信道 多用戶信道 正向信道 反向信道 同信道 鄰信道 信道間隔 信道容量 信號 模擬信號 數字信號 n值信號 隨機信號 偽隨機信號 對稱信號 突發信號 正交信號 雙極性信號 單極性信號 有用信號 無用信號 信號帶寬 波形 載波 副載波 諧波 發送 行波 接收 傳送 傳輸 傳播 傳播常數 傳播媒介 傳播時延 傳播速度 傳遞函數 傳遞特性 傳輸媒體 傳輸控制 傳輸損耗 傳輸因數 傳輸線路 傳輸性能 數據傳輸 突發傳輸 並行傳輸 串行傳輸 帶間傳輸 帶內傳輸 基帶傳輸 基帶 基帶信號 基帶處理 參考模型 參考系統 單工 雙工 半雙工 頻分雙工 時分雙工 白噪聲
背景噪聲 大氣噪聲 高斯噪聲 高斯白噪聲 加性白高斯噪聲 互調噪聲 參考噪聲 加權噪聲 量化噪聲 熱噪聲 散粒噪聲 閃爍噪聲 隨機噪聲 信噪比 噪聲帶寬 干擾 干擾信號 干涉圖樣 同信道干擾 鄰信道干擾 信道間干擾 符號間干擾 多址干擾 電磁干擾 電磁兼容性 抗干擾性 載波干擾比 信號干擾比 率失真理論 失真 線性失真 非線性失真 量化失真 過負荷失真 互調失真 互調產物 不規則畸變 串擾 信串比 衰減串話比 側音 插入損耗 回波 回波損耗 時延 群時延 包絡時延 窄帶 闊帶 寬帶 子帶 邊帶 單邊帶 雙邊帶 殘留邊帶 保護[頻]帶 帶內[的] 帶外[的] 數字化 香農定律 奈奎斯特定理 二進制[的] 二進制數字 二進制信道 八比特組 八進制[的] 波特 比特流 比特率 等效比特率 符號率 比特差錯 比特差錯率 塊差錯概率 比特滑動 比特間隔 比特交織 比特劫取 比特填充 比特同步 比特圖案 同步[的] 不同步[的] 數字差錯 差錯比特 突發差錯 超時 樣值 抽樣 抽樣時間 抽樣率 定時 定時抽取 定時恢復 定時信號 定時信息 抖動 抖動積累 抖動限值 量化 均勻量化 非均勻量化 量化誤差 開銷 內務信息 時域 時隙 時基 時鐘恢復 時鐘提取 幀 幀結構 幀定位 幀格式 幀滑動
幀同步 幀失步 幀丟失 復幀 超幀 成幀 成幀圖案 IP技術 分組 分組拆卸 分組裝配 異步轉移模式 同步轉移模式 動態同步轉移模式 對等操作 跳時 跳頻 擴頻 變頻 上變頻 下變頻 並串變換 串並變換 模數轉換 數模轉換 倒譜 倒相 極化 加擾 解擾 檢測 檢錯 糾錯 壓縮 壓擴 擴充 壓縮比 數字線對增益 交織 聚合帶寬 均衡 碼速調整 脈衝再生 奇偶檢驗 脈衝整型 濾波 限帶濾波 限幅 信號變換 信號再生 預加重 預均衡 預校正 模 TEM模 TE模 TM模 相位 頻段 頻率 高頻 甚高頻 特高頻 超高頻 音頻 射頻 視頻 頻率響應 頻譜 復頻譜 頻域 譜寬 功率譜 功率譜密度 半功率點 波段 波長 長波 中波 短波 超短波 微波 導頻信號 參考導頻 單音 可靠性 可用性 可用時間 可用狀態 不可用性 不可用時間 不可用狀態 不能工作狀態 衝激 衝激響應 帶寬距離積 增益帶寬積 增益 自動增益控制 電平 分貝 毫瓦分貝 發射 輻射 前饋 反饋 正反饋 負反饋 反射波 反射係數 線性 非線性 載波恢復 頻偏 帶寬 按需分配帶寬 負荷 淨荷 接收[機]靈敏度 眼圖 業務透明性 容錯 透明性 連通[性]透明性 應用透明性 過沖 過載點 鉗位 門限 耦合 衰減 衰減係數 鎖相 相干 選通 選擇性 爭用 連接 業務屬性 無連接 面向連接 多點到多點連接 多點到點連接 點到多點連接 點到點連接 回程 接入 交叉連接 級聯 橋接 互連 互聯 互通 互操作性 呼叫 呼叫建立 主叫方 被叫方 最終用戶 編號 尋址 選路 動態選路 擁塞控制 鏈路 上行鏈路 下行鏈路 長途線路 線路段 支路 話路 節點 接口 端口 物理接口 接口速率 二端網絡 四端網絡 流 流量控制 業務量控制 實時控制 調解功能 端到端性能 端對端通信 單方向 雙方向 單向式 雙向式 話音 語音 備用冗餘 熱備用 遠程供電 多址接入 頻分多址 時分多址 空分多址 碼分多址 時分碼分多址 波分多址 復用 分用 頻分復用 時分復用 碼分復用 波分復用 異類復用 統計復用 時分語音插空 數字語音內插 逆復用 數字復用體系 代碼 碼字 碼塊 歸零 不歸零 傳號 空號 編碼 解碼 編碼律 A律 μ律 編碼變換 編碼增益 信源編碼 相關編碼 信道編碼 圖像編碼 遊程長度編碼 差錯控制編碼 差分編碼 均勻編碼 非均勻編碼 赫夫曼編碼 群編碼 極性碼 雙極性編碼 雙相編碼 通用編碼 預測編碼 線性預測編碼 BCH碼 n元碼 部分響應編碼 成對不等性碼 定比碼 二進制碼 二進制編碼的十進制 雙二進碼 漢明碼 曼徹斯特碼 交織碼 檢錯碼 防錯碼 糾錯碼 塊碼 平衡碼 擾碼 冗餘碼 循環碼 調製 解調 調製因數 調製速率 調製指數 調頻 調幅 調相 鑒相 數字調製 幅移調製 脈衝編碼調製 差分調製 差分脈碼調製 自適應差分脈碼調製 無載波幅相調製 網格編碼調製 波長調製 換頻調製 相干調製 增量調製 倒相調製 正交調幅 正交調製 正交頻分復用 脈衝調製 脈幅調製 脈寬調製 脈衝位置調製 脈衝相位調製 頻移鍵控 相移鍵控 幅移鍵控 四相移相鍵控 最小相位頻移鍵控 高斯頻移鍵控 高斯最小頻移鍵控 欠調製 過調製 互調 交叉調製 相干解調 包絡解調 包絡檢波 平方律檢波 發送機 接收機 調製器 解調器 倍頻器 分頻器 放大器 參量放大器 低噪聲放大器 功率放大器 選頻放大器 帶通濾波器 帶阻濾波器 高通濾波器 低通濾波器 數字濾波器 電路 二線電路 四線電路 匯接電路 觸發電路 單穩態電路 判決電路 時序電路 平衡電路 數字電路倍增 多諧振盪器 振盪器 高速緩衝存儲器 緩衝存儲器 彈性緩衝器 回波抵消器 回波抑制器 混合耦合器 混合線圈 混合網絡 混頻器 檢波器 鑒幅器 鑒頻器 檢相器 復用器 異步復用器 分用器 復用分用器 編碼器 解碼器 編解碼器 解擾碼器 聲碼器 均衡器 耦合器 環行器 數字配線架 衰減器 背板 波導 帶狀線 散射 瑞利散射 射束 分集 主瓣 旁瓣 天線 天饋線 天線方向圖 天線合路器 無源天線 有源天線 捕獲 有效輻射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