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油拌飯
豬油拌飯(香港:豬油撈飯,臺灣:豬油飯、豬油攪飯)是從前中國南方人常吃的主食。從前人們生活貧困,不常有肉吃,就只拌豬油代替。與魚翅撈飯相比,豬油拌飯含有窮困的意思。
目录
由來
最早的豬油拌飯,《禮記》中周代專供天子之食的八珍,其中佔頭把交椅的淳熬,就是與豬油拌飯類似的東西,“煎醢加於陸稿上,沃之以膏”,即將肉醬煎熟之後放在米飯上,再澆上豬油。
一、可謂是窮困的表現,但在清末、民國、建國初期,有能吃上豬油拌飯就不錯的說法,這種說法,在江西、湖南、貴州等各地仍然可聽。非常便利,不用做菜,直接在飯裡加點豬油就吃了。所以有又是豬油拌飯一說,說明這人又是偷懶了。
二、香港和台灣分別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之前,不少家庭生活窮困,把豬肉肥膏炸油,用盅把豬油存放起來,因天氣寒冷,豬油很快便凝固,因此可以儲藏很久。剩下的豬油渣可以用來炒菜,每到吃飯時,從盅挑一小塊乳白色的豬油放進熱飯中,加點醬油撈飯,非常香口惹味,甚至連菜餚也不用,就這樣可以吃光一碗飯。香港亦有人用豬油做油渣面或沾砂糖當作零食來吃。
背景
香港和台灣分別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前,仍是發展中國家[1]地區,部分人民收入低下,不少家庭購買不起肉食作為餸菜,貧窮的家庭便會買價格較便宜的肥豬肉炸油,豬油冷卻凝固後可長久儲存,食時挑一小塊乳白色的豬油放進熱飯熔化,加醬油撈飯,香口惹味,甚至連菜餚也不用。肥豬肉炸油後餘下的「豬油渣」可作為其他餸菜的配料,香港有人用於製作油渣麵或沾砂糖作為零食。
現在
由於豬油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長期食用豬油不利人體循環系統的健康,在物質豐富的年代,已很少人會直接把豬油用於拌飯,但仍有食肆供應豬油飯作為一種懷舊食品。香港元朗有酒樓把豬油撈飯上市,用上等燒豬油、頭抽、上等絲苗白飯,分開上桌讓客人隨自己喜好放豬油和醬油的量。
參考文獻
- ↑ 美國把中國從「發展中國家」名單除名,國家發達與否該如何定義?,theinitium,202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