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谷德振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地质学家、构造地质学与地质力学家。中国工程地质学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创建我国第一个工程地质研究室。对水利水电、铁路、国防、矿山和核电工程等方面建设事业有突出贡献。如对长江三峡、葛洲坝水电站、佛子岭水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二滩水电站、成昆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全方位的工程地质论证和决策,成绩卓著。提出岩体结构的全新概念——岩体结构制约岩体物理力学的性状和岩体变形破坏机制及控制岩体稳定性的著名论断,推动我国工程地质学的整体发展,为我国工程地质学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中文名 谷德振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河南密县 出生日期 1914年 逝世日期 1982年6月22日 职 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 毕业院校 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 主要成就 中国工程地质学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品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 目录 1 简介 ▪ 早期研究方向 ▪ 转向工程地质研究 2 成就 ▪ 崭露头角 ▪ 开创中国工程地质研究 ▪ 创立岩体工程地质力学 ▪ 工程地质学的贡献 3 人才培养 4 主要论著 ▪ 论文 ▪ 专著


简介 编辑 谷德振 [1] ,(1914~1982),河南省密县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工程地质、地质力学家。 1942年,谷德振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42年~1946年任职于四川省地质调查所,1946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工程师,1946年~1949年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在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指导下从事地质力学和矿产资源的研究,特别是在小构造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认识。他撰写并与同事合著《四川南江旺仓间火成岩体侵入之时代》(1945年)、《大渡河下游沙湾五渡溪一带铝土页岩》(1945年)、《从节理发育之状况讨论重庆温泉附近之地质构造及温泉成因》、《浙江桐庐帚状构造》、《江西赣南山字型脊柱构造性特征》等论文。1982年6月22日 病逝于北京,享年68岁。 他的家乡谷桐村处于丘陵地,煤炭资源较多。父亲从事采煤业,这对谷德振志向与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决定性的影响。1936年北京育英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加之身患重病,缀学在家。1939年5月几经辗转,复学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



早期研究方向 1942年毕业后到重庆四川地质调查所工作。限于经济困难,办矿助研。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从四川地质调查所转入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46年随地质所东迁南京。从1942-1946年,谷德振先后在侯德封教授和李四光教授指导下,从事矿产资源和地质力学研究,取得早期成果,先后发表在《地质论评》上。1949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工程师。



转向工程地质研究 1951年任地质部工程师兼淮河工程地质队队长,1954年任地质部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地质队队长,兼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技术顾问委员会顾问,1956年兼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总工程师。1956-1957年任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1957年回中国科学院,一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兼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主任。1958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甘青综合考察队引洮工程地质队队长。195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南水北调队副队长兼工程地质分队队长。1959年以后,兼长江三峡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1965-1967年被聘为西南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兼顾问,同时任国家科委成昆、川汉、襄渝铁路工程地质专家组组长,尔后,谷德振先后深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现场,如葛洲坝水电站、金川铜镍矿山、大亚湾核电站、多处国防工程、过黄河隧洞等;尤其二滩水电站,这是他生前主持的最后一个重大项目,汇集20多个单位、上百余位科技人员,开展了全方位的工程地质论证;为此,他不顾年高多病,呕心沥血,一丝不苟地组织与协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1980年谷德振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京区模范党员。1955、1962与1978年三次参加了全国科学规划会议。1979年主持召开首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成就 编辑



崭露头角 《云南一平浪盐矿地质》是谷德振撰写的毕业论文,标志着他一开始就从事矿产资源的研究。在四川地质调查所期间,为办矿,他从事了近一年的关于萤石等的调查与研究,发表了《四川酉阳重晶石、萤石地质》、《大渡河下游沙湾五渡溪一带铝土页岩》等文章。自转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以后,在李四光教授指导下,主要从事构造地质与地质力学研究,先后撰写或与同事合著了《四川旺苍区域地质》、《从节理系统讨论重庆北温泉成因》、《浙江桐庐帚状构造》、《江西赣南山字型脊柱构造特性》等10余篇科学论文。经过6年工作,谷德振地层、岩矿、地史,尤其中小型构造方面有了较扎实的功底,为后来他所从事的工程地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创中国工程地质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急需工程地质人才服务于工程建设。谷德振服从国家需要和组织决定,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专业——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走上了开创中国工程地质的道路,一干就是30多年。 1951年起,谷德振首先参与了治淮工程。他常驻工地,奔波于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梅山、南湾等工程之间,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积累了新鲜经验,形成了“岩性、构造、地下水”三要素的认识; 1952年起,他参与了长江流域几座大桥(武汉、南京、芜湖、江阴、宜都等)的工程地质勘测与决策;尤其武汉长江大桥桥址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区域的对比,很好地解决了桥墩的定位。50年代,谷德振还做了三件有意义的工作,一是长江三峡工程;二是新疆地下水;三是中国岩溶。这些均是具开辟新领域意义的工作,为我国相关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1959-1961年主持了西部南水北调工程地质调查,首次触及高山峡谷区的工程地质,形成了区域稳定性的重要概念。 1963-1965年,谷德振主持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总结,虽然限于水利水电,但在我国首次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系统总结,对工程地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64-1965年,受国家科委的委托,以工程地质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对襄渝、湘黔、成昆等铁路进行考察,针对病害提出科学决策,大大促进建设的顺利进行。十年动乱时期,谷德振仍坚持科研与咨询,先后深入现场,常驻现场,如新疆、金川、葛洲坝、许多国防工程、核试验基地以及核电站等,提出了超前工程地质预测,进行了前期可行性论证与综合评价等。 1976年及其以后,谷德振心情舒畅,更加忘我地工作,不仅深入重大工程建设的工地,进行现场咨询,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着手筹组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打开了与国际交往的大门;还应部门和大专院校的邀请,作了多场学术演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组织百余人的科研队伍,为二滩水电站开展前期可行性论证,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创立岩体工程地质力学 他在大量工程实践基础上,依据中国地质构造特征,总结了工程成功与问题的经验,创立了“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这一新的学科。提出了岩体结构的全新概念,结构面和结构体是构成岩体结构的两个基本单元;鲜明而深刻地提出了岩体结构制约岩体物理力学性状、岩体变形破坏机制、控制岩体稳定性的著名论断。一经问世,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多方引证,从而推动我国工程地质学的整体发展,为我国工程地质学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为系统阐明这一学说,1979年,出版了《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专著。



工程地质学的贡献 在工程地质领域,可以说谷德振的贡献是全方位的。 在理论上,除系统提出“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以外,在区域工程地质方面,首次提出区域稳定性的中心命题,并指明断裂活动性和地质活动性是解决这一命题的突破口;在专门工程地质方面,强调了“吃透设计意图”,开展工程地质超前预报;随着工作的深入,谷德振又及时地把“结构”观点引向土体和水文地质,提出了“土体结构”、“水文地质结构”新概念;进入80年代,根据学科动态,又适时地提出了“环境工程地质”的概念。此外,谷德振十分重视理论性的总结,由他亲手或指导下的总结,不下近10项。通过这些总结,不仅使经验理论化与系统化,而且均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实践方面,谷德振曾工作、咨询与担任顾问的工程不下百余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泥化夹层的识别与处理、桥址的定位、金川矿山的预报、国防工程的论证、铁路选线与重大问题确立、病害处理决策以及不少工程的前期可行性论述,均留下令人难忘的记忆和佳话,为工程、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人才培养 编辑 谷德振在育人方面也是非常突出的。他直接培养的研究生7位,似乎不多,但直接接受他培养与教诲的,不下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在谷德振直接领导下的科技人员约百人,在他言传身教,直接教诲下,培养了不少学科带头人或业务中坚;鉴于谷德振深入各类工程现场,不少现场技术人员聆听过他的发言、报告或演讲,尤其陪同谷德振到野外考察,从一个地质现象到一个工程条件的论证,从一个工程的关键入手到整个工程的评估,均得到深切的教育。谷德振的艰苦朴素、治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令人仰慕,深受大家的爱戴。追思往昔,令人怀念 [2] !


主要论著 编辑



论文 1 杨敬之,谷德振.四川南江旺苍间火成岩体之侵入时代.地质论评,1945,10(1-2):37-42. 2 谷德振.广元旺苍区域地质.四川地质调查所.地质丛刊,1945. 3 钱尚忠,谷德振.大渡河下游沙湾五渡溪一带铝土页岩.地质论评,1945,10(1-2):51-55. 4 谷德振.四川酉阳重晶石、萤石矿地质.四川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1946. 5 谷德振.从节理发育之状况讨论重庆温泉附近之地质构造及温泉成因.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丛刊,第7号.1948,7. 6 谷德振.赣南山字型构造之脊柱与其构造线之干扰.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丛刊,第8号.1948. 7 谷德振.北满地质矿产调查队小兴安岭之行.科学通报,1951,1-2(2). 8 谷德振.江西永丰县梁坊桥变形砾岩(英文).中国地质学会志,1951,31:9-22. 9 谷德振.大别山的东北角.科学通报,1951,1-2(12). 10 谷德振.淮河流域的地质构造.科学通报,4月号.1954. 11 谷德振,戴广秀.淮河上游东西向构造线对水工程建筑物的影响.1954年.地质知识,1954(6). 12 谷德振.中国水利枢纽筑坝工程地质条件特征.地质论评,1957,17 (2):251. 13 谷德振.武汉长江大桥基础处理所需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957. 14 谷德振.武汉长江大桥桥渡线地质.科学记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5 谷德振.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地质勘探.地质知识,1956,(2). 16 谷德振.长江流域工程地质分区图的商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957,4. 17 谷德振.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地质.科学纪录新辑,1958,2(6). 18 谷德振.中国喀斯特研究现状.科学通报,1961. 19 谷德振.喀斯特研究与生产建设的关系.光明日报,1962,8,21. 20 谷德振.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科学通报,1963,10. 21 谷德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地质构造问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22 谷德振.地下建筑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岩石地下建筑技术.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77. 23 谷德振.岩体结构的分类及其质量系数的确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79,2. 24 谷德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专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5 谷德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地质论评,1982,28(2)180-183.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委员会首届学术会议学术总结报告,1979年11 月. 26 谷德振.重大工程建设前期的地质工作.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



专著 在1979年,出版了《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专著。 创立颇具中国特色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这一新的学科,提出岩体结构的全新概念——岩体结构制约岩体物理力学的性状和岩体变形破坏机制及控制岩体稳定性的著名论断,推动中国工程地质学的整体发展,为中国工程地质学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参考资料 1.

岁月留痕 .网易[引用日期2013-09-10] 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图片以及主要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