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綸畫像碑
譚綸畫像碑位於中國浙江省台州臨海市古城街道東湖、臨海市博物館石刻碑林「小瀛洲」碑亭中,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臨海縣知縣黃誥、耆民楊景威等為前台州府知府譚綸所立[1],原在臨海城東門外譚公祠,1964年移入今址。
目錄
介紹
時東南沿海備受倭寇騷擾,譚綸與戚繼光長期共事,練兵禦寇,屢建奇功。當地百姓為紀念他,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在縣城東建造了譚襄祠。祠內所立譚綸畫像碑高2.3米,寬1.07米,厚0.13米,碑端篆額「前郡太守譚公畫像」八字,額下刻題記一篇,內述譚綸在台州的功德以及戚繼光表功碑「勒像於堂」的經過。題記之下為譚綸畫像,像畫描線刻,譚綸居中端坐,頭戴烏紗,身着官服,頷下微須,神情端莊。左右刻二侍者,左老邁,右青壯;左捧劍,右捧印。人物的結構和比例準確,線條挺勁,刀法爽暢,神態自然。
譚綸畫像碑,嘉靖三十九年由臨海知縣黃誥和耆民楊景威等立。譚綸冠冕豸服,端坐正中,兩侍者,一持劍,一捧印,立於左右。畫像採用白描陰刻技法,線條流暢、主次分明。畫像上端題額「前郡守譚公畫像」,篆書七字,下刻題贊一篇,行書一百四十二字,敘述譚綸在台州的功德以及「勒像於堂」的經過。
譚綸是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抗倭名將,民族英雄。其自幼思維敏銳,智力過人,特別愛讀《曹劌論戰》等兵書。明嘉二十三年(1544年)得中進士,初除南京禮部主事,歷職方郎中。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帶領五百將士擊退兵臨南京城下的一股倭賊。從此,以「沉毅知兵」名於朝。二十九年(1550年),浙江倭患猖獗,譚綸受命台州知府,他星夜弛赴,自募鄉兵千人,並「立束伍法,自裨將以下節節相制。分數既明,進止齊一,未久即成精銳」(《明史》卷二二二)。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進犯臨海柵浦,譚綸率軍三戰三捷,軍威大振。此後,譚綸與戚繼光、俞大猷等聯合進擊,轉戰台州沿海,屢戰皆捷,至嘉靖四十年,浙江倭患悉平。後又歷任福建、陝西、四川巡撫,繼而以兵部侍郎兼金都御史,總督兩廣、薊遼。曾與戚繼光一同訓練軍隊[2],整飭邊防,親自鎮守居庸關至山海關一帶,修築邊牆2000餘里,增築炮台3000座,造戰車700乘、佛郎機(火炮)5000架。因功升兵部尚書。譚綸歷事三朝,主持兵事三十年,「積首功二萬一千五百」(《明史》卷二二二)。不僅驍勇善戰,威震沙場,更能知人善任,因才授事,抗倭戍邊屢建奇功,贏得了將士們的衷心愛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卒贈太子太保、諡襄敏。著有《譚襄敏公奏議》、《睹物寓武》等。
譚綸畫像碑高218、寬108、厚13厘米,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臨海知縣黃誥、耆民楊景威等所立。碑自上而下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碑端,中間篆額「前郡太守譚公畫像」。第二部分為題贊,總計142字,簡述了譚綸「有大功於東南,民思其德,……因謀公像於堂,人人得以摩歸戶祝之」的前因後果。第三部分為譚綸坐像和侍者,畫面採用白描陰刻的手法,譚綸頭戴烏紗帽,身穿官服而居中端坐。左右二侍者,左年老的持劍,右年青的捧印。琢工精細而有條不紊,人像眉目清晰,姿態各異,衣褶線條流暢,實為古碑刻中的精品。
視頻
譚綸畫像碑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台州古碑刻,360個人圖書館,2010-4-9
- ↑ 文武一知府 馳騁抗倭寇,台州日報,201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