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謹
拼音; jǐn
解釋; 慎重;小心
出處; 《說文》
詳細字義
形容詞 (1) (形聲。從言,堇( qín)聲。本義:謹慎,小心)
(2) 同本義 [careful;cautious]
謹,慎也。--《說文》
以謹無良。--《詩·大雅·民勞》
以謹罔極。
謹畜藏。--《荀子·王制》
謹厚以為厚。--《楚辭·懷沙》
謹庠序之教。--《孟子·梁惠王上》
謹食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不自謹惜。--清· 張廷玉《明史》
謹護其失。--清· 劉開《問說》
(3) 又如:謹畏(小心謹慎);謹肅(嚴謹認真);謹言(謹慎說話);謹厚(謹慎忠厚);謹介(謹慎耿介)
(4) 恭敬 [respectful]
謹斬樊於期頭。--《戰國策·燕策》
謹使臣良。--《史記·項羽本紀》
謹諾。
謹奉神稷而以從。--《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5) 又如:謹呈(敬呈);謹啟;謹致謝意;謹祈;謹恪(謹謹恭敬);謹白(敬告,敬啟);謹稟(稟告);謹媚(恭順柔媚)
(6) 謹嚴;嚴格 [careful and precise;strict;rigorous]。如:謹急(謹嚴急刻);謹細(謹嚴細密);謹質(謹嚴質樸)[1]
摺疊動詞 (1) 嚴防;嚴禁 [be strictly on guard against;strictly forbid]。如:謹風(防風);謹盜(防盜)
(2) 嚴守;謹守 [strictly observe or abide by]。如:謹律(謹守戒律);謹戶(嚴守門戶);謹立(嚴守立身為人之道)
字形結構
部首: 訁
部外筆畫: 11
總筆畫: 13
五筆86: yakg
五筆98: yakg
倉頡: ivtlm
筆順編號: 4512212511121
四角號碼: 34715
鄭碼: sejc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8C28
詳細解釋
謹: <會意>、<形聲>字。
小篆:「謹」從言、堇聲。本意作「慎」解(見《說文解字》許慎著),乃嚴整自飭之意,言易傷人賈禍,為最宜慎重者,故從言。又:堇為黃色黏土,其質甚細密「謹」則言思縝密,故從堇聲。
慎重小心曰謹。《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謹而信"是為人子弟的行為規範之一。《弟子規》在"謹"的部分,詳細列舉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注意事項,如朝起夜眠,衣冠步履,灑掃應對等,告誡子弟要處處謹嚴,慎重小心,不可疏忽隨便。如此詳細的說明,足以表明古人對後代的殷殷囑咐。謹並不是使人束手束腳,而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嚴謹的心態。日後會受益無窮。《淮南子·人間訓》曰:"聖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用敬慎的態度處理細小的問題,不輕舉妄動,待時機恰好時,再採取適宜的做法,這正是聖人之舉。
"謹"字有"言",口為禍福之門,言語的謹慎尤為重要。《弟子規》上說"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勿輕傳"。歷史上著名的子貢狀告顏回偷粥敗節的事例就很能說明這個道理,幸虧孔子知道顏回為人的品行,並去了解事情原委,才揭出原來是塵土落於粥中,顏回取出後不忍丟棄就吃下去的真相。我們對於事實往往並不了解,特別是不能掌握全局和行事者的存心,因此不可輕易議論他人。民國時期印光大師曾告誡學人:"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謹防口舌是非,於己於人都有莫大的好處。
若要將"謹言慎行"做得完美,還必須從心念上下手,因為這是一切言語行動的本源。《易經·乾文》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意即大德之人日常言論說到做到,日常行動謹慎小心,防止一切邪念,心存誠實。"謹"中之"堇"字,就是提示我們,時常細密地檢點自己的心念,做最好的慎於始。《禮記·曲禮》第一句"毋不敬"是保持言行謹嚴最好的心態。《孝經 感應章》曰"修身慎行,恐辱先也",最好的"慎於始"就是念念對祖先恭敬,對教誨自己的父母,師長恭敬,唯恐言行不慎有辱先輩。
常用詞組
謹飭 謹防 謹密 謹上 謹身節用 謹慎 謹慎小心 謹小慎微 謹嚴 謹言慎行 謹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