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談允賢 生於明朝天順5年(公元1461年),明代南直隸無錫(今江蘇無錫)人。明代名醫,中國古代4位女醫之一,(有晉代的鮑姑西漢義妁、宋代的張小娘子、談允賢),

談允賢
出生 1461
逝世 1556
國籍 中國
別名 允賢、醫婆
職業 女醫

目錄

生平簡介

談允賢出生於醫學世家,祖父談復曾獲封奉政大夫、南京刑部郎中,是當地名醫,「以醫藥濟人,衣食常不給,而所得悉施貧者」,祖母茹氏對醫藥也十分精通。其父親談綱曾任南京刑部主事及廣信、萊州郡守,母錢氏,弟談一鳳談允賢的家世可以得到《無錫金匱縣志》等地方志的佐證。

談允賢自小聰慧,祖父不願以女紅拘束她,希望授予她醫術。在祖母的指點下,談允賢十餘歲便通讀《難經》、《脈訣》等書「晝夜恆時不輟」地攻讀各種醫學典籍學得了精湛的醫術。

談允賢後嫁楊姓男子為妻,婚後不久患上氣血失調,她通過自己患病醫治的經歷體察用藥,「凡醫來,必先自診視以驗其言,藥至亦必手自揀擇,斟酌可用與否」。後來生了三女和一子楊濂,每當子女有病,她都親自為他們診治。祖母臨終前更將一生所收集、編寫的藥方病理和治藥之具傳授給了談允賢。

受限於封建社會的禮教大防,當時許多閨閣千金和富豪眷屬得了婦科病,往往羞於請男醫診治,並常常因此延誤病情。談允賢行醫之後,「相知女流眷屬,不屑以男治者,絡繹而來,往往獲奇效」,很快成了當地有名的女醫生。生平治人不可以數計」,且「年益高,術益神」。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談允賢以96歲高齡病逝。

著作

談允賢50歲時,想到離夢中祖母告訴她的「汝壽七十有三」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二,便根據祖母傳授的醫理和自己的臨證所得,寫成了《女醫雜言》一書。 《女醫雜言》共收載病案31例,孤本現藏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該書採取追憶形式,先詳述病情病史,後列治法處方,是中醫史上較早成書的個人醫案之一。該書主要記載的是婦科病案,其中涉及性流產、經病、產後諸疾、腹中結塊諸證,患者年齡最大的96歲,最小的6歲,其中育齡婦女佔多數。每一醫案的診治過程都很清楚明晰。其中記錄的案例不多,但是從臨床治療角度看,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並記載了談氏對灸法十分嫻熟的動用,它是我國古代醫案發展史上較早成書的醫案專著之一,很值得後世醫家參考。由於當時女子不便拋頭露面,所以《女醫雜言》一書是由談允賢的兒子楊濂抄寫付梓的。

在談允賢之前成書的醫案只有4部,其中《倉公診集》和《羅謙甫治驗案》為後人輯錄,只有南宋許叔微傷寒九十論》和元代朱丹溪的醫案專著真正成於談允賢之前。可見譚允賢在程朱理學僵化、女性地位極低的明朝,為中國醫藥學作出了卓越貢獻,也勇敢地挑戰了當時的綱常倫理。

《明妃傳》

在《明妃傳》中,經歷了人生坎坷波折的允賢從未放棄事業的追求,在宮廷中開創了女醫制度,又在民間設立醫館,廣招學徒,既做到了懸壺濟世,又從實際意義上提高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多年後,明朝政局穩定,朱祁鎮主動離開權力中心,遍走江湖,只為尋找允賢共度此生。

歷史上的朱祁鎮確實存在,即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的第六任皇帝。然而歷史上的女醫談允賢,跟明英宗是不大可能有什麼交集的,因為英宗於1464年駕崩時,談允賢才三歲。 [1]

《女醫雜言》二則醫案

     【其一:妊娠傷食】

一婦人年二十八歲,造酒為生,終日忙甚,失落銀挑心一個,一日夜無獲,湯水不進,況有胎五個月。其姑憐其為財痛傷受餓,煨米餅二枚,食之一枚,停於中脘一月餘,不進米粒,將欲命絕,遂置衾棺。其姑問某,含悲泣訴得患之情,某將追積丸磨闢灌之。少停,追下其積,青黯色米餅未消,患者甦醒,就喫茶湯。又與安胎順氣之劑調理,遂獲痊安,後生一女。

評按:

《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又云:「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七氣敘論》曰:「喜傷心,其氣散;怒傷肝,其氣出……思傷脾,其氣結……雖七診自殊,無逾於氣。」《望診遵經·變色望法相參》曰:「思則氣結於脾。」《醫述》曰:「思則氣結,結於心而傷於脾也。」

患者胎孕在身,氣機原本不如平時暢通,又因失物而思慮過度,氣結中脘,停食不化,益增病情。食積胃脘,中焦不運的病機比較明確,棘手處在懷胎五月,是否有膽識用消極導滯、通腑下氣之法。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黃帝問曰:婦人重身,毒之如何?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帝曰:願聞其故何謂也?岐伯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類經·論治》曰:「重身,孕婦也。毒之,謂峻利藥也。故,如下文大積大聚之故,有是故而用是藥,所謂有病則病受之,故孕婦可以無殞,而胎氣亦無殞也。」女子妊娠患積聚邪實,可用有毒峻利之藥治療,但須辨證準確,且適可而止。《醫學心悟》曰:「蓋有病則病當之,故毒藥無損乎胎氣。然必大積大聚,病勢堅強,可投之,又須得半而止,不宜過劑。」臨證運用中,醫聖仲景率​​先垂範,《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幾乎通篇都貫徹著「有故無殞」的思想,如桂枝茯苓丸治療妊娠癥痼、附子湯治妊娠寒熱、當歸芍藥散治妊娠腹痛、乾薑人參半夏丸治妊娠嘔吐、當歸貝母苦參丸治妊娠小便難、葵子茯苓散治妊娠水腫等。

妊娠期不可盲目進補安胎,有是證則用是方,熱不避桂附,寒不忌苦參,不慮桃仁丹皮動血,不嫌澤瀉冬葵滑利。《金匱要略淺注》解乾薑人參半夏丸:「此為妊娠之嘔吐不止而出其方也,半夏得人參,不惟不礙胎,且能固胎。」故知遣方用藥務須辨證,辨寒熱虛實,辨標本緩急,則安胎又不止於固衝任,益肝腎。周雪霆《三指禪·胎前全憑脈論》曰:「其用藥也,離離奇奇,黃芩安胎​​者也,烏頭傷胎者也,而胎當寒結,黃芩轉為傷胎之鴆血,烏頭又為安胎之靈丹。焦術安胎者也,芒硝傷胎者也,而胎當熱結,焦術反為傷胎之砒霜,芒硝又為安胎之妙品。」又說:「無藥不可安胎,無藥不可傷胎,有何一定之方,有何一定之藥也乎!」鞭辟入裡,為唯補是務者戒。

追積丸不可考,從其方名及服後效應看,應是消積導滯之方,能果斷用於妊娠五月的患者,可謂膽識過人,充分體現了談氏極高的醫學素養。[2]

      【其二】

《女醫雜言》中有則醫案頗見意味:「一婦人,年三十二歲,其夫為牙行,夫故商人,以財為欺,婦性素躁,因與大鬧,當即吐血二碗,後兼咳嗽,三年不止,服藥無效。其先有止血涼血,次用理氣煎藥,再用補虛丸藥。四生丸(出良方),去生荷葉,用生地黃、扁柏葉、加黃連、山梔仁、杏仁、貝母各二兩。」

影視形象

22016年電視劇《女醫·明妃傳》由劉詩詩飾演譚允賢。該劇講述了明代著名女醫譚允賢憑藉對醫學的痴迷和熱愛,克服重重困難,開創並建立女醫制度,最終成為一代女國醫的經歷。

視頻

發現欄目《女醫談允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