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庚武回憶錄.想到的(胡驥)
作品欣賞
讀.王庚武回憶錄.想到的
王庚武,這個名字是在網上閱讀史學文論知道的。
年前,在《中華讀書報》上瀏覽2022年度眾多出版社推薦的優秀出版物,看到了《王庚武回憶錄》一書的介紹,粗淺知道王庚武是在東南亞享有盛譽的華裔歷史學家,在東南亞史、海外華人史等領域有重要貢獻。我因對海外華人、華裔歷史感興趣,故網購了一套《王庚武回憶錄》,抱着極大的興趣閱讀。總的感覺,此回憶錄重點在介紹其在東南亞出生、上學、成長、做學問的過程,突出講了他在印尼泗水出生,馬來西亞怡保成長上學,在新加坡、英國讀大學,到美國、韓國眾多大學與世界各地歷史學家學習、訪問、交流的經歷。同時,介紹了其幼小受父母薰陶,接受儒家漢學文化、倫理思想影響的過程。可能是王先生長期海外工作生活做學問的原因,他的回憶錄寫作與大陸學者的表述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倒裝句、前問句、後滯句比較多,連慣起來讀比較生澀、困難。
讀此回憶錄有這麼幾點印象深刻:
一是王家受傳統儒家思想文化影響比較深。王庚武爺爺輩就是以耕讀為主的世家生活,到了其父王宓文一代,還是傳承了耕讀傳統,想成就一番功業。無奈民國政治靡亂,民不聊生,王宓文不得已下南洋以教書為業謀生。王宓文和夫人身在南洋,但一直以客居的心態對待南洋異地生活,總想遲早還是要回到上海、回到南京、回到泰州老家,與家人在一起生活。殊不知,人算不如天算,20世紀40年代的大陸還是戰亂不已,沒有安定的環境,1947年王宓文回到南京一年多,不得不再次回到馬來西亞怡保,不得不再操華文學校督導教職,這一來再也沒有回去老家。王庚武出生在印尼泗水,生長在馬來西亞怡保,但其父的心愿一直期盼有一天能重回南京和泰州。庚武先生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了父母親的戀鄉思想和感情,由此在父親的親炙下學習了漢語,接受初步的儒家思想文化,為他後來從事中國中古歷史、南洋華人研究奠定了思想根基和情感基礎。
二是接受了父輩做學問不問政治的傳統思想。通讀回憶錄上下卷,處處感到王庚武受父親不問政治,踏實做學問的思想影響。實踐證明,其父王宓文這一生業指導思想,保證了他們一家人在南洋種族、民族、國別矛盾複雜交錯的情況下,能安然渡過歷次動亂而安生。庚武先生從青少年時就受到父親這種不參加任何政治派別、團體、組織的訓導,使其無論在什麼地方上學,均遠離政治派別和團體組織。庚武先生在馬來亞上大學時曾擔任過學生會主席,但只是服務學生學習、修身、音樂教育,而絕不參與任何政治派別和各種反政府的示威及秘密組織活動,由此保證了他在新加坡上大學,英國亞非學院留學,以及面對馬來西亞去殖民化政治鬥爭如此複雜險惡的環境中,能安然讀完書獲得學位,並能專心治學有大的成就。大陸民國時期不少高級知識分子倡導做學問不問政治,並以學者當官為恥辱,此等風氣當時不太理解,現在通過王庚武先生一生立身做人、治學任事的實踐看,作為專業知識分子,遠離政治不是沒有道理的。儘管此思想與江南鐵血士人「我以我血薦軒轅」「男兒何不帶吳鈎」的家國民族英雄情結相差甚遠。
三是在海外治漢學、史學竟有如此大的學術成就。過去的傳統印象,在海外從事學術研究的華裔大多是自然科學家,如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以及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等學科為眾。近兩年閱讀了不少在港台及海外文化大師,如洪煨蓮、趙元任、林語堂、錢穆、楊聯升、何炳棣、饒宗頤、余英時、杜維明,以及在台灣的方東美、牟宗三、徐復觀等人的學術生涯、文化成就,但並沒有明白為何海外的漢學如此興盛發達,有那麼多的學者從事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研究,他們的學術成就和影響,一點也不亞於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海外華人。王庚武最終從事中國中古歷史特別是五代史、明清南洋貿易史、南洋華人生活史研究,雖然有一定的程度受其父儒家思想文化影響,但他在新加坡、吉隆坡、英國、澳大利亞、美國、韓國讀書、訪學、做學問的過程中,看到了海外漢學的興盛博大、看到國別研究的宏大市場,有那麼多知名的學者從事中國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研究,不同的政府、各類民間機構給予漢學研究機構那麼多的資助,激勵庚武先生形成最終的學術方向、學術人生選擇。境外、國外漢學的發達,特別是像東亞日本、韓國以及美國、德國、英國漢學的興盛與發達,有那麼大的學術市場,是令人驚異和沉思的。
四是海外華人苦難生活史和對傳統文化的固執追求令人沉思感動。中國東南沿海的人什麼時候開始下南洋、闖世界,海內外學術界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一定的是廣東、福建沿海的人最早下南洋闖世界的。中國歷史上幾次大規模下南洋浪潮,均與北方金、元、滿蒙民族大舉南下滅亡漢族政權,擄掠燒殺南方漢民族群,有無數人不得不背井離鄉下南洋、找活路。我們可以記得住的是唐朝末期的黃巢起義時、南宋滅亡時、南明滅亡宰相背小皇帝與眾臣一起跳海時。至於清末民國以來,因大陸戰亂、自然災害,有無數「豬仔」不得不奔走南洋、澳州、美國以謀生。到達目的地後,經歷無數生死搏鬥,終於立定腳,徐圖生計發展,期間有多少人病死、困死、客死南洋。下南洋的華人華工,都有一本血淚史,發達、富貴的是少數,大多華人華仔以普通的謀生為主。可他們不管定居在南洋什麼地方,一直想的是大陸家鄉的故園,念念不忘的都是教子弟們讀四書五經,學漢語,讓子孫後代不忘他們是從哪裡來的。於是在南洋有無數的漢文學校、宗族祠堂,他們大多保留了較為完整的大陸生活習慣、文化傳統、宗教信仰。這就是王庚武先生和他的家人在南洋生活一輩子的文化背景。
我多次想到,一部人類歷史,其實就是一部人類的生存史、發展史。人不管生活在什麼朝代、什麼國度,都是要生存的,為了生存就不得不鬥爭、戰爭、離亂、遷徙,從古到今都是這樣。王庚武先生的南洋生活回憶錄雖然只是一個側面,但同樣揭示了這麼一個社會的、世俗的生活定理。[1]
作者簡介
胡驥,陝西子洲縣人,軍隊退休幹部,有部分詩文散見於軍內外報刊雜誌和網絡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