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中國改革
目錄
內容簡介
《讀懂中國改革》縱向關注中國改革進程,評判改革成敗得失;全面釐清中國改革邏輯,解讀未來中國道路
十八大之後,尤其是三中全會以來,人人熱議改革、爭論熱點,卻未必明確這些改革熱點包含着什麼樣的內涵與變局。而我們的前途,卻取決於時下和未來的這些改革舉措。為了更好地出發,我們有必要回望、梳理和預測。
《讀懂中國改革》匯聚國內一流經濟學家和精英學者,厲以寧、吳敬璉、林毅夫、周其仁、張維迎、鄭永年、華生、陳志武、孫立平……聚焦中國目前的改革開放和新一輪的路徑與戰略,對三中全會之後中國改革這一宏大話題進行全方位的解讀。
從經濟改革到行政體制改革,從改革的路線圖到改革的突破點,從人口紅利到利益邏輯,從轉型期的社會穩定到政府職能轉變,在《讀懂中國改革》一書中,各路學者各自從自己的專業領域,回顧改革,前瞻國是,對改革動力來自何方、如何克服當前面臨的阻礙、如何有效推進等問題進行深層思考,對未來改革道路進行展望、分析和設計,以期讓民眾讀懂中國改革,成為大眾把脈時局、改變命運的引路之作。,深入了解今日中國,把握未來走向。
作者簡介
厲以寧,著名經濟學家,現為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七、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委,七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八、九屆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及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林毅夫,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專職副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周其仁,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名經濟人物
原文摘錄
提出」勞動力市場「,必然會影響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擔心在政治上引起不良反應」 「勞動力市場」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市場,也是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勞動力這個最活躍的生產要素不能進入市場,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就很難建立起來。 江澤民當場問道:「提勞動力市場,社會上能不能接受?」高尚全覺得很有把握:「中央只要提出來,肯定能接受!」
書評
一看這本書的作者豪華陣容就知道此書的意義。 吳敬璉,張維迎,周其仁,厲以寧等等這些學者都是目前國內一流的國家策略研究者。他們的文章都有很強的啟發性,對於國內過去30年的改革發展歷程的總結也是鞭辟入裡。 唯一我覺得出版社做出這樣的書不討巧的地方就是,這本書註定也是一本大雜燴。因為百家爭鳴,大家各自的看法會比較分散。同時因為國內的情況非常的特殊和複雜,一家的看法分析起來難免也有失偏頗。這樣的大雜燴對於讀者而言也是一種負擔,實在是看了以後各種想法交織在一起,更多的時候給讀者提供一種思考的方向,啟迪讀者的靈感,對於一些事情的看法的轉變或者提示。如果作為廣開思路而言這本書無疑是值得一讀。 個人而言,我只是就我自己的關心的部分詳細閱讀了一下,其他部分都跳過了。按照寫書的程序,起承轉合,最後都會搞一個眺望未來的部分,基本上都不用讀。中國的未來一百人有一百個理解。多聽多看在這個方面沒有啥幫助,多想才是正經事。 首篇,「重新反思中國改革之得失」吳敬璉先生的文章,相當的開篇立意。我個人還是一個自由市場的鼓吹者,所以部分言論相當贊同。中國應該走法治的市場經濟道路。 國內改革開放這麼多年,內部失衡,粗放增長,使得社會尋租日益越來越盛行,走向了權貴資本主義的方向(官僚資本主義或者是官家資本主義)。 根據1990年前一年開始一些學者研究,租金總數達到了GDP的兩成至三成,高達4萬億至五萬億。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和基尼係數居高不下。從最近打掉的幾個老虎蒼蠅來看,動輒上億,數百億,甚至千億的資產被曝光。真是殺了和珅富了嘉慶。 國內最大的蓄水池不是樓市,更不是股市,而是這些老虎蒼蠅。 也有理由相信一部分的資產都被轉移至國外,現金走私的案例在國外被查出,屢見不鮮。wiki解密也提到了在瑞士銀行大量的國內高官賬戶巨額存款。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當然作為一個受過教育的天朝人,這些都是謠言,沒有官方闢謠,我們都不應該相信。 第二篇值得一讀的是周其仁先生的《為什麼中國的體制改起來特別難》 最後周先生還給自己的書《改革的邏輯》打了一個廣告。原文就是這個書的自序。寫的不錯,不過這個稿費也挺好賺的嘛。算不算一稿多投啊,呵呵呵呵。 陳志武的部分,建議大家都可以跳過,呵呵呵,不解釋。 214頁,《人口紅利消失後的中國》題目略大,不過寫的不錯,值得體味。這樣的問題在西方國家,日本已經遭遇了,他們是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文章並未涉及太多,但是值得進一步深入閱讀其他的資料結合思考。對於國內的現狀的問題,文章中可惜限於篇幅並未太深入的討論,只是蜻蜓點水掠過。 改革的發展不管是什麼走向,時間的前進總是不變的,社會的變革因為主體的改變一定會改變。8090將會成為這個世界新的生產力主力軍和社會主體,我也是其中一員,有幸這個時代發明了互聯網,即便是有偉大的GFW保護我們不受西方墮落思想的腐蝕,但是我們也可以想盡辦法去學習先進的理念,樹立我們自己對社會公平正義,對現代文明的標尺。對於國內改革的預期和設想,一代人比起一代人更加的進步和渴望。
最後終結一句話,刻骨銘記:不要與年輕人作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