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山海經·其一(陶淵明)
讀山海經·其一 |
作品名稱:《讀山海經·其一 》 創作年代:東晉 文學體裁:辭賦 作者:陶淵明 |
《讀山海經·其一 》是詩人陶淵明的作品之一。陶淵明是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目錄
原文
“ |
讀山海經·其一 孟夏草木長, 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 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 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 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 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 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 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 不樂復何如? |
” |
— 《讀山海經·其一 》 |
譯文
孟夏的時節草木茂盛,綠樹圍繞着我的房屋。
鳥兒為有了依託的地方而高興,我也喜愛我的茅廬。
耕種過之後,我時常返回來讀我喜愛的書。
居住在僻靜的村巷中遠離喧囂,即使是老朋友駕車探望也掉頭回去。
(我)歡快地飲酌春酒,採摘園中的蔬菜。
細雨從東方而來,夾雜着清爽的風。
泛讀着《周王傳》,瀏覽着《山海經圖》。
(在)俯仰之間縱覽宇宙,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快樂呢?
作者簡介
陶淵明大約生於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父名史不載,存疑。)陶淵明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後任彭澤縣令,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公元393年陶淵明時年29歲,與妻及子離開南山陶家坪。此後陶淵明一家在潯陽居住了24年。其間,陶淵明因王氏妻亡,繼娶潯陽翟氏。公元416年,陶淵明52歲,與妻翟氏帶幼子佟回到宜豐故里,修葺南山舊宅而居之。11年後,陶淵明卒於星子栗里,後歸葬康樂縣義鈞鄉之七里山即今宜豐澄塘鎮的七里山。
陶淵明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歷程(有關陶淵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證,因此此處的六十三年之說也有待考證),與世長辭。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