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說一丈不如行一尺 不被境轉真不容易

說一丈不如行一尺 不被境轉真不容易
圖片來自美篇網

說一丈不如行一尺 不被境轉真不容易,誰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聽到門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鬧鬧的提到庵里去看看,有說不要動修行人的想法,又有說既是修行人,想法是不會動的。後來牧童都進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團沒有理他,他們找吃的找喝的鬧個不休,老修行不動不聲,牧童認為他死了,搖他也不動,但摸他身上還有暖氣。有人說:「他入定了!」有人說:「我不相信。」所以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仍是不動,挑他的手也不動,挑他的肚臍也不動,挑他的耳朵亦不動,挑他的鼻孔,老修行不由得,打了一個噴嚏,所以大罵道:「打死你這班小雜種!」那時觀世音菩薩在空中呈現說:「你三十年前斷了無明的,今日還放不下嗎!」

目錄

原文

虛雲禪師(1840~1959),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溈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脈的禪宗大德。虛雲禪師終身極具傳奇色彩,閱歷許多苦難,自云:「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飽經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虛雲禪師晚年在雲居山,依然不忘弘法,隨時開示修行法門。

出家人天天講修道,怎麼謂之修道呢?修是修造,道是道理,理是人人的良心。這心是如何的呢?聖言所表,心如虛空,說一個空字有點抽象,空有頑真之分。咱們眼所見的虛空即是頑空,那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靈明妙用、到處安閒、能含一切萬物的才是真空,修行人要理解這樣的真空。識自良心,見自賦性,清清白白,明見無疑,即是見道。

拿北京來作比喻,若從地圖看北京,有方的圓的,橫的豎的,宮廷大街、南海西山等等名字,看到能背得出,終不如親到北京一次,隨你提起那裡,他不用看圖就能說得清清楚楚;只看圖而未曾到北京的人,別人問起來儘管答得出,但不真實,並且有許多當地答不出的。

修行人見道之後,如親到北京,親見「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不堅定,能生萬法」的賦性,不一樣依文解義的人,只見北京圖而未親到北京。空就能擺得開、無掛無礙,不空就擺不開、就有掛礙,所說和所做就不一樣。所以說:「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無名名之父,無色色之母。」色空本來無礙,若真實明見此理,則任他天堂地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掛無礙。不明此理的人,雖能說得不着邊際,也無真實受用。

古來有一位老修行,在群眾會下住了多時,衡量很寬,待人寬厚,常能勸人放下放下,有人問他:「你這樣勸人教人,你自個做到沒有?」他說:「我在三十年前就斷無明了,還有什麼放不下呢?」後來覺得在群眾會下,仍是有些不自由安閒,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這回獨宿孤峰,無人交遊,自由安閒,認為就真無煩惱了。誰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聽到門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鬧鬧的提到庵里去看看,有說不要動修行人的想法,又有說既是修行人,想法是不會動的。後來牧童都進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團沒有理他,他們找吃的找喝的鬧個不休,老修行不動不聲,牧童認為他死了,搖他也不動,但摸他身上還有暖氣。有人說:「他入定了!」有人說:「我不相信。」所以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仍是不動,挑他的手也不動,挑他的肚臍也不動,挑他的耳朵亦不動,挑他的鼻孔,老修行不由得,打了一個噴嚏,所以大罵道:「打死你這班小雜種!」那時觀世音菩薩在空中呈現說:「你三十年前斷了無明的,今日還放不下嗎!」

可見說得一丈不如行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轉真不簡單!憨山大師《費閒歌》說:「講道簡單修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閒,人間塵勞常掛礙,深山默坐也徒然。」咱們既為佛子,若不下一番苦心,徒然口說,也是無補於實踐的。[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