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胤宗
許胤宗 (536年 (南朝梁大同二年) - 626年 (唐武德九年)) 享年九十餘歲。一作引宗,氏乃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人,曾事南朝陳,初為新蔡王外兵參軍、義興太守;陳亡後入仕隋,歷尚藥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騎侍郎。
許胤宗 | |
---|---|
許胤宗 | |
出生 |
中國 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古代醫家名 |
許氏以醫術著名,精通脈診,用藥靈活變通,不拘一法。公元六世紀中,他曾用藥物薰蒸法為陳國柳太后治病,時太后病風不能言,口噤不能服藥,他以黃芪防風湯置於床下,薰蒸令藥氣如煙霧,入病人腠理而奏效,當晚太后能言,胤宗因此授義興太守。
許氏診病問疾,重視切脈,以探求病原,主張病藥相當,不宜雜藥亂投,唯須單用一味,直攻病所。一生診脈用藥,獨具特色。
目錄
人物簡介
許氏以醫術著名,精通脈診,用藥靈活變通,不拘一法。公元6世紀中,他曾用藥物熏蒸法為陳國柳太后治病。時太后患風病不能言語,口噤不能服藥,他以黃芪防風湯置於太后床下,熏蒸使藥氣如煙霧,入病人腠理而奏效。當晚太后能言。許胤宗因此被任命為義興太守。許氏還善於治療骨蒸病(類似肺結核病)。唐武德年間(公元 618—626年)關中(今陝西中部)一帶骨蒸病流行,患者大批死亡,諸醫束手無策,然經許氏診治者多獲痊癒。
主要經歷
許胤宗[1]早年在南朝陳國為官,由於治好當時陳國柳太后的中風病而出了名。隋朝時擔任了尚藥局奉御。許胤宗診治疾病時特別講究用藥,而且在用藥方法上也有所創新。柳太后得的是中風,中風之後面部神經麻痹,嘴也失去了正常功能,不能吃東西,更別說給她吃藥了,這可難壞了給她治療的御醫。許胤宗給柳太后看過之後,就命人做了十多劑治療中風的黃芪防風湯,其他御醫看了說,明明知道太后不能喝藥,還做這麼多湯藥有什麼用啊!許胤宗笑答說,雖然太后現在不能用嘴喝,但是我可以用其他辦法讓太后服藥。他叫人把滾燙的湯藥放在太后的床下,湯氣蒸騰起來,藥氣在熏蒸時便慢慢進入了太后的肌膚,並從肌膚進入身體,藥效逐漸發揮,達到了調理氣血的作用,柳太后的氣血得到調理,在被湯藥熏蒸了數小時後,病情終於有了好轉,其他御醫們都驚嘆於許胤宗竟然能想到如此絕妙的辦法。熏蒸施藥法應該是我們現代霧化吸入療法的前身,今天先進的氣霧劑乃至超聲霧化器都不是什麼稀罕之物,不過對於一千多年以前的醫家來說,能夠想到這樣的方法治病,真是令人叫絕的一件事。
許胤宗還擅長治療骨蒸疾,也叫癆病,就是我們今天的結核病。唐代關中地區流行骨蒸,這種病有傳染性,很多醫生都治不好,但是許胤宗卻是「每療無不愈」。治一個好一個,令同行望塵莫及。於是有人建議許胤宗:「您醫術如此高,應該寫書流傳給後人啊!」而許胤宗卻說:「醫術的道理是很深奧的。就拿脈象來講,脈象的變化很微妙,但就在微妙的變化中也還含有不同的脈理,區別起來十分困難,就算醫者心中能夠體會、感受得到,但用語言恐怕還是說不清楚。再有,診脈是治病最關鍵的一環,診好脈,可以在用藥時完全對症,只要單用一味藥,就可能直攻病灶,使病痊癒。很多醫家不能夠準確地辨別脈象,僅憑一些主觀猜測,因此開出很多藥,這些藥可能有對症的,但是主藥和輔藥混在一起,互相產生作用,使主藥的藥效也失去力度,所以很難治癒病證。醫者行醫過程是十分複雜的,如果胡亂寫一些經驗,後人分辨不清,反而會產生不良效果。」許胤宗的這番論點確實有他的道理,我們也能從這位醫家身上看到他務實嚴謹的科學態度。許胤宗也是一名高壽的御醫,享年90歲。
學術內容
許氏診病問疾,重視切脈,以探求病原,主張病藥相當,不宜雜藥亂投,唯須單用一味,直攻病所。曾批評「不能識脈,莫識病原,以情臆意,多安藥味」的醫生,主張病藥相當,不宜雜藥亂投,唯須單用一味,藥力即純,直攻病所,病立全愈。他一生診病用藥,獨具特色。但他認為「醫者意也,在人思慮,又脈候幽微,苦其難別,意之所解,口莫能宣」,故其一生不曾著述。
臨床應用
許氏以醫術著名,精通脈診,用藥靈活變通,不拘一法。公元六世紀中,他曾用藥物薰蒸法為陳國柳太后治病,時太后病風不能言,口噤不能服藥,他以黃芪防風湯置於床下,薰蒸令藥氣如煙霧,入病人腠理而奏效,當晚太后能言,胤宗因此授義興太守。
重要觀點條文摘錄
許胤宗醫術高明,有人說:「公醫術若神,何不著書以貽將來?」胤宗答道:「醫者,意也,在人思慮。又脈候幽微,苦其難別,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且古之名手,唯是別脈,脈既精別,然後識病。……脈之深趣,即不可言,虛設經方,豈加於舊。吾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