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海底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
海底神奇動物 |
講述海底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 日前,《故宮裡的博物學》在北京故宮紫禁書院發布。這套博物學通識讀本,由故宮出版社與中信出版社共同出版。全書共分3冊,由《給孩子的清宮獸譜》《給孩子的清宮鳥譜》和《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組成。[1]
《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以《海錯圖》為藍本,精選其中40種水生動物,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打破人文與科學的界限,講述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
《海錯圖》由康熙年間來自民間的博物學高手聶璜,歷經幾十年,訪遍全國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積累,繪製而成。「海錯」的「錯」是種類繁多的意思,漢代以前人們就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後來漸漸成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據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研究館員文金祥介紹:「《海錯圖》是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收入清宮造辦處的。」
《海錯圖》描繪了生物物種、傳說化生動物、非生命物質共300餘種。而在《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中,綜合考慮每種動物的特點,甄選了40種。
聶璜用色大膽、造型誇張,筆下的海錯或憨態可掬,或張牙舞爪,卻無一不是「呆萌」。他還用簡潔詼諧的語言,將畫中生物的來龍去脈做了說明,讀來回味無窮。比如《海錯圖》中有一種「井魚」,聶璜說它生活在大洋中,頭上有一個洞,可以貯存水並噴出來。它噴水時,漁民會競相用容器承接並貯存。因為海水是苦澀的,而井魚噴出的水是淡水。看過《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就會知道,「井魚」就是如今人們所說的「鯨」。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故宮博物院有責任、有義務推動傳統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傳播。《故宮裡的博物學》正是一套寫給孩子的博物學讀物。他希望這套書能起到「橋樑」的作用,能讓更多的孩子通過它走入故宮,愛上故宮,愛上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