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鈴還須繫鈴人(為生歌唱)
作品欣賞
解鈴還須繫鈴人
開端的文字,是一種象徵。那是所有矛盾的開始。因為,正因為傑夫的猝死,才帶來幾輩女人的怨氣,誤解和分離。正如結尾一樣,傑夫在天國看到和解團聚後的欣慰,終結了整部小說。她在告訴人們,無論在陽光下生活的,還是已逝去的,都是在冥冥中保護着親人,他們的愛《一直在你生命里》。
一個五十多歲的女人,除了兒女,也許長長的回憶是她唯一擁有的。但是,這是一段歡樂很少,痛苦很多的回憶。瓦萊麗打算刻意隱瞞到死的秘密,被女兒布里奧妮無意中發現的一封奶奶充滿思念的來信揭開序幕。四歲就離開爺爺奶奶的布里奧妮怎麼也不敢相信,媽媽怎麼可以欺騙她,說出當初是她最愛的奶奶趕走她們,並且早已死去的謊話。已有了同樣四歲女兒凱蒂的她憤怒之下,也要母親為這個謊言付出同樣親人不能相見的代價。
但是,她並不知道以前發生了什麼。在她生氣的時候,被女兒氣話驚呆的母親瓦萊麗,陷入了以前甜蜜而痛苦的回憶。派翠西亞·斯坎倫正是用這種方式,為我們講述了一段十八歲的瓦萊麗和傑夫相識相戀的故事——這是一段很西方浪漫的愛情故事。只是快樂那麼短暫。(讀完整部小說,一言概括就是一部歐洲的婆媳之戰。)和西方電影一樣,他們一見鍾情,漸漸陷入了愛情的漩渦。雖然兩個家庭都有不同意見,但誰能抵擋得住少男少女如火焰一般的愛戀呢?
在我所看到的歐美較有生活化的電影裡,男孩女孩幾乎在十四、五歲就可以自由戀愛,開明的父母甚至還會出謀劃策幫助他們正確處理感情。這樣在十八歲以後他們單獨走向社會時,會有較豐富的經驗來處理婚姻生活。似乎,他們唯一的要求就是選對適當的人和結婚前要有安全措施。所以,傑夫和瓦萊麗的災難就是從意外懷孕開始了。
雙方父母因此暴跳如雷,傑夫的母親泰莎和瓦萊麗的父親泰倫斯各自為了自己的目的和孩子的未來勢同水火,吵鬧不休。即使在歐美,未婚生子也是不容許,違背世俗的大事件。因此,先結婚還是先完成學業成了矛盾的重點。即使九個月後,布里奧妮的出生也沒有緩和多少兩家的關係。雖然,這個小生命是那麼招人喜歡,幾乎就要使一切走入正軌。卻不想,即將做好準備求婚的傑夫在賽場上的猝死,成了瓦萊麗這個當了四年未婚媽媽的噩夢。她和深愛着兒子傑夫的泰莎之間終於爆發,促成四十年怨恨和分離。
布里奧妮作為開端出現的第一個女人,她的着墨並不算很多,但她卻是整篇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首先她揭開了一段母親與奶奶之間的一段怨恨往事,當年促成母親和奶奶反目結怨四十年的矛盾焦點,也是她和女兒凱蒂成了一家和睦的連接人和粘合劑。如果不是她的出現也許一切變故都不會發生。所有事情都會順理成章的進行下去。所以,這位着墨不多的人物,帶動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的出現和過渡。小說的主要內容是以瓦萊麗的回憶為主。事件是以她和傑夫相戀未婚生子,引起她與傑夫母親泰莎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直到傑夫的去世引發怨恨的爆發點。
拋開故事情節,小說的人物形象也很耐人尋味。在這裡,不得不說兩個人物,瓦萊麗的閨密莉齊和泰倫斯。莉齊這位忠心的朋友在這場近五年的交集的過程中,陪伴着一直在作犧牲的瓦萊麗身邊,陪她生子,撫育。很難想象這樣一位總在換男朋友的女子,會時刻陪在好友的身邊不離不棄到瓦萊麗成了外祖母。如果沒有她的陪伴和開解,瓦萊麗很有可能變得更糟糕。還有那位暴躁的父親泰倫斯,在讀到他的出現時,他從來都是反面人物,酗酒,冷漠,暴躁,自私,甚至還曾經因為瓦萊麗與傑夫的第一次約會撒謊,用腰帶狠狠地抽打了瓦萊麗,他拒絕出席布里奧妮的洗禮,也拒絕同泰莎一家相處。以至於,他去世的時候瓦萊麗怨恨滿腹,草草了結他的葬禮。然而,也正是他,在瓦萊麗最困難的時候,在背後默默地支持着女兒。看到最後,我們似乎才發現,他好像從一開始就預料到瓦萊麗即將遭遇到的苦痛。他的惡言惡語的背後,目的其實都是為了女兒的幸福和未來。用腰帶抽打痴迷約會的瓦萊麗,女兒未婚懷孕後的為了要泰莎一家早日給出婚姻的承諾,大吵大鬧,與泰莎的自私冷言相對,和最後默默對瓦萊麗的資助。他做到了一個父親該做的一切,卻始終都在被眾人排斥。他的行為,甚至超越了懦弱怕事,事事不敢做主的傑夫。
本部小說人物刻畫生動,除了莉齊和泰倫斯,傑夫的爸爸洛肯和瓦萊麗的媽媽卡梅爾,以及凱蒂等等,無論從背景,事件,都很生活化,每個人的言論和行為都像是隨感而發。就《愛爾蘭時報》的評論讚賞作者的洞察力和真實來看,婆媳矛盾並不是國內特有的,它在全世界都存在。只是,她們的愛是統一的,卻相互不溶解的難題,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真正的化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