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覺海文集:於法無住

覺海文集:於法無住
圖片來自一點資訊

覺海文集:於法無住,我們的身體就像是一部車,心裡的思想就等於是拖車的牛。坐禪身不動,好像車子是停住了,可是思想的牛還是在心中亂跳,那縱然坐禪坐到死,又有什麼用呢?禪宗一向非常重視坐禪,但是懷讓禪師卻又說坐禪成不了佛,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坐禪確實不能成佛,不過一般人還是得坐禪。釋迦牟尼佛是坐禪成道的,過去的修行人也都在打坐。

目錄

原文

過去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一位沙門,法號馬祖道一。他勵志苦行,在衡山常常整日坐禪,用功不輟。當時,懷讓禪師見他氣度不凡,專心向道的志氣可嘉,知道他是一個可造之法器,就設法想開導他。

有一天,懷讓禪師問馬祖說:「你整日坐禪,是為了什麼?」

馬祖回答說:「為了成佛呀!」

懷讓禪師聽後,便拿了一塊磚頭,在他庵前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一開始,馬祖並不在意懷讓禪師的奇怪舉止,等到磨得時間久了,馬祖才忍不住問對方說:「你磨這塊磚頭作什麼呢?」

懷讓禪師說:「我要將它磨來作鏡子。」

馬祖說:「磨磚怎麼能作鏡子呢?」

懷讓禪師笑着說:「既然我磨磚不能作鏡子,那麼你坐禪就能成佛嗎?」

馬祖聽了非常迷惑,便很恭敬的請示說:「那麼,我應當怎樣做才對呢?」

懷讓禪師沒有回答他,反問道:「比如有人駕牛車,如果車不走,到底是要打車呢?還是打牛?」

馬祖無法回答。

懷讓禪師為了要喚醒馬祖的執迷不悟,便進一步對他說:「你是學習坐禪?還是學習坐佛?如果學習坐禪,禪並不是坐或臥等等的形式;如果學習坐佛,佛又不是固定的外相形狀。對於現象世界的任何形相,不可執着,不應有所取捨。因此,你如果想要由這樣坐禪成佛,就是殺死活生生的佛;如果你固執於坐相,決不是超越生死的正路。」

馬祖聽了恍然開悟,如飲醍醐,便放棄了苦行坐禪的法門。

我們的身體就像是一部車,心裡的思想就等於是拖車的牛。坐禪身不動,好像車子是停住了,可是思想的牛還是在心中亂跳,那縱然坐禪坐到死,又有什麼用呢?禪宗一向非常重視坐禪,但是懷讓禪師卻又說坐禪成不了佛,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坐禪確實不能成佛,不過一般人還是得坐禪。釋迦牟尼佛是坐禪成道的,過去的修行人也都在打坐。如果說,不論學佛或未學佛,只要打坐皆可成佛,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成佛或者是開悟,都是在於心,不在於坐。是在於心能不能明淨?是不是能夠沒有執着、沒有掛礙?不在於坐的姿勢好不好?坐得久不久?腿痛不痛?這是了不相關的。如果只固執於坐禪的外在形式,心執着於外在的現象,那是不能使我們心靈達到清淨空明,自由無礙的境界。同樣的,如果固執於成佛的外在形相,那麼必然失去了佛所啟示的終極目標。

自古以來,佛教的各宗派都不反對坐禪,也確認打坐可以產生安定心的功能,但是心的安定,並不等於就是開悟成佛。如果像馬祖那樣不斷的坐禪,是無法開悟的。所以,懷讓才以磨磚作鏡的行為,來點醒馬祖。馬祖放下了對坐禪的執着,轉由心上去用功,所以最後他果然得到大成就。

佛教常以「鏡」作比喻,人心如鏡,對外境生出了種種的色相,如不對境,色相即不生。如果自己能夠明白心如鏡的道理,進一步就可了知鏡本無色,無論對或不對外境,其實鏡體的本身都無色相,所以心中如果不執着於外在一切相,自然就法體清淨,能夠體證一切法空,這就是用心的方法。

所謂「於法無住,不可取捨」,關鍵在於心,心靈對於一切萬法,不可有肯定或否定那種絕對化的分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若要成佛,只要直指心性,在心性上用功,因為心地就是道場,即是修行下手處,心外無法可修。

但是,我們千萬要小心,不可誤解祖師之意,以為明白心性就可以成佛,不用坐禪了。因為明白心性並不等於證到了佛性,住於佛性之中,所以達摩初祖見性後還在嵩山面壁九年入定,為的就是能如如住性境。

現代的學者一點靜坐的工夫都沒有,便拿「坐禪非道」的口頭禪,為自己辯解,這是自己耽誤,不是開悟。要實證佛法,除了學習坐禪以外,還要融匯佛法的心印。當心中靈光一閃,把過去現在未來人我是非一齊放下,此時自然就顯現出光明的心體和萬里晴空無私的境界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