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
觀察者(Observer)或觀察家可以指:觀察的人;觀測者,狹義相對論概念 觀察者效應,觀測行為對被觀測對象造成一定影響的效應;觀察者模式,一種軟體設計模式。
- 觀察者在心理學研究中主要指:在觀察法中對研究物件進行觀察的人員。
- 觀察者就是觀察法中對研究物件進行觀察的主試或主試助手,觀察者依據編碼方案的定義和規則,對目標行為進行編碼,其結果可用於定量分析和對比研究。
- 如今,由於要求根據編碼方案對觀察目標進行記錄編碼,降低了觀察者的個人特徵對觀察結果的影響,將質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地應用 。
甚麼是觀察者效應
- 我們還不知道觀察者效應時,我們以為,雌螳螂交配後會吃掉雄螳螂。
- 雌螳螂之所以吃掉雄螳螂,是因為觀察者在場引起了它的緊張,誤把自己的丈夫當成了敵人。
- 旁觀者效應在科學界究竟引起過過哪些「糾紛」呢?
- 著名的雙縫問題:在電子通過雙縫前,假如我們不去測量它的位置,其波函數按照方程發散開去,同時通過兩個縫而自我互相干涉。但要是我們試圖在兩條縫上裝個儀器以探測它究竟通過了哪條縫,在那一瞬間,電子的波函數便坍縮了,電子隨機地選擇了一個縫通過。並且坍縮過的波函數無法再進行干涉。
- 薛丁格為了揭示這種理論的可笑,曾發表過他那著名的思想實驗:一隻貓被封在一個密室里,密室里有食物有毒藥。毒藥瓶上有一個錘子,錘子由一個電子開關控制,電子開關由放射性原子控制。
- 如果原子核衰變,則放出阿爾法粒子,觸動電子開關,錘子落下,砸碎毒藥瓶,釋放出裡面的氰化物氣體,貓必定死亡。但是物理學家無法知道,它在什麼時候衰變,原子核的衰變是隨機事件,如果我們不揭開密室的蓋子,根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可以認定貓或死或活。
- 這是它的兩種本徵態按照量子力學的解釋,箱中之貓處於死-活疊加態,要等到打開箱子看貓一眼才決定其生死。薛丁格將其推演至宏觀,來表示其邏輯上的荒謬,結果日後的科學界卻仍趨向這一「荒謬」的解釋。
- 哥本哈根解釋,退相干解釋,多宇宙解釋,以及眾多大大小小的假說,就像當年我們不知道地球是圓是方的時候討論宇宙中心是哪裡,有的人說是地球,有的人說是太陽。科學總是由正確走向錯誤,今天的正解,明天很可能被推翻,而科學研究者不就是在這條路上不斷猜想、嘗試、驗證和推演嗎?[1]
宇宙永恆觀察者
- 宇宙年齡是138億年,地球年齡是45億年,地球形成後,才開始會有人類的「意識觀察者」的出現。
- 那地球還沒有形成之前的93億年呢?
- 依據量子力學理論,那時沒有任何觀察者,就不應該有任何宇宙的存在。
- 既然宇宙大爆炸後的93億年間,還存在了一段漫長且無「意識觀察者」的歲月,很顯然,宇宙應該還存在另一個「高維度空間的觀察者」,否則怎會無端冒出無觀察者下的宇宙呢?
- 並且這個觀察者,還是一個在創世紀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永恆觀察者」。
- 至於這個「永恆觀察者」,到底是造物主、靈魂、高維度外星人,或是三者都是,我們無從得知。甚至也有可能,我們這個宇宙,並不是我們的意識所創造的。包括夢境,都有可能,全是源自於這個「永恆觀察者」。
- 熱力學第一定律是能量不滅定理,第二定律是「熵」增過程,「熵」代表「混亂」程度。
- 熵增過程則代表:隨著宇宙的進化,宇宙會從低熵走向高熵(混亂),從有序走向無序,這是宇宙的終極命運。
- 身體會衰老及機器會損壞,都是一種熵增過程,而且是不可逆的。
- 宇宙進化了138億年,照理應該要處在非常高的「高熵宇宙」狀態,怎會還一直保持在「低熵宇宙」狀態呢?
- 奧地利物理學家玻爾茲曼就提出這麼一個觀點:他認為現有的低熵宇宙應該不只一個,而且應該是從上一個高熵宇宙中,被不斷的高低循環,所創造出來的,稱為量子漲落,也只有如此,宇宙才能一直保持低熵狀態,而這種現象,就是「弦理論」所謂的平行宇宙。
- 這個「永恆觀察者」每一個瞬間的起心動念,就會量子漲落出一個低熵宇宙,也就是我們目前看的到的物質世界,正所謂「一念一世界」,怪不得弦理論會計算出目前竟然有10的500次方個宇宙。[2]
目錄
參考來源
- ↑ 瘋教授科學實驗室. 奇怪的「觀察者者效應」,你不看就不會發生. 每日頭條. 2017-08-04 [2020-11-22] (中文).
- ↑ 林文欣. 原來宇宙中存在著一個「永恆觀察者」!. 今周刊. 2019-03-20 [2020-11-22]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