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营镇
西营镇位于南部山区东偏北部,街道机关驻西营村。面积126.72平方公里,耕地1790公顷,辖39个行政村,辖4个办事处,人口约3.2万人。
2019年7月,根据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历城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山东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西营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西营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原西营镇政府驻地。[1]
目录
简介
西营镇位于济南南部山区,锦绣川上游,与泰安市、莱芜市、章丘市接壤,面积126.72平方公里。辖4个办事处,39个行政村,99个自然村,约3.2万人。
自然环境
境内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山青水秀、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是济南市生态环境最好、平均海拔最高的乡镇(400米)。镇内有济南市最高的山峰云梯山(海拔976.8米),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拔槊泉村(780米)。西营是济南市最大的干鲜果品生产基地,盛产苹果、核桃、板栗、花椒等,年产量达1500多万公斤。同时,西营镇是济南市野生中药材种类最多的乡镇,有何首乌、泰山赤灵芝、元志、柴胡等上百种。其中有
天花、山蝎等名贵中药材数十种。西营镇野生动物种类多达百余种,其中穿山甲、獾等珍稀动物有30余种,列济南市首位。西营镇是济南市水源最丰富、水质最好的乡镇。境内山山有水,沟沟有泉,水库、塘坝星罗棋布,山泉众多,水质良好,是锦绣川的源头、济南市泉水的发源地。全镇林木覆盖率71.3%,荒山绿化率92%,植被覆盖率95%,均居全市第一。负氧离子浓度50000-70000个/立方厘米,被称为济南市的"绿肺"、天然氧吧、森林浴场。
历史人文
西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境内有古长城、白云洞、阁老庵、朝阳寺、真武庙等人文景观。历史上是唐王李世民安营扎寨、屯兵操练之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城县委、章丘县政府、济南市委在此成立并驻地办公,是济南市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民风淳朴,劳动力资源丰富。小城镇建设刚刚起步,丰实的山区资源尚待闺中,是一块尚未开发的风水宝地,被誉为济南市的"香格里拉"、"小九寨沟"、"世外桃源"。[2]
交通通讯
西营镇交通、通讯便利,省道327线贯穿全镇东西,港九公路、港西公路、彩西公路三条高等级公路连接济南经十东路,与泰安、莱芜、章丘、彩石、港沟、柳埠等相邻地区的公路均已通畅。镇内各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通程控电话、通有线电视、户户通自来水。随着济南东部新区的迅速崛起,西营镇的后发优势凸显,一步跃到了城市的前沿。西营镇春季百花争艳、夏季清泉漫山、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雪景绵延,一年四季,风光无限。
经济发展
全镇生产总值2.56亿元,同比增长15.84%;地方财政收入1025万元,同比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4390元,同比增长18.2%。
西营镇全镇有耕地1724公顷, 其中粮田1613公顷。1986~1995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低效的种植方式。利用山高沟多、自然隔离的有利条件,繁育玉米、大白菜良种。每年繁育玉米良种67公顷;大白菜繁育面积逐年扩大,1995年达到60公顷。同时每年推广立体种植1333公顷,亩增效益100多元。 旱作土豆、西红柿在高寒山村试种成功。推广优良品种,良种利用率达到100%。 农业种植结构形成了"五成果、三成粮、二成菜"的格局。1995年,实现农业产值3374万元, 其中畜牧产值1692万元, 农机总动力11570千瓦, 分别比1986年增加2351万元、1333万元、6840千瓦。工业西营镇1986年实现工业产值956万元。镇直工业10个,实现产值366万元,实现利税32万元。1995年全镇拥有锅炉、药品、建筑、家具、针织、肥料、建材、矿产品等生产门类。济南锦绣川保健药品厂生产的保健药品芦笋糖浆,获"中国保健品工业10年新成就奖"、"全国星火科技精品奖"和"全国第三届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企业1988年加入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1990年被国家农业投资公司批准为芦笋糖浆出口基地, 由国家、省、市、区四级投资146万元,进行了技术改造, 1992年6月第一期技改工程竣工,新建厂房1500平方米,购置两条灌装流水线,增加生产能力150吨。1993年被国家科委列入"星火计划"。1995年4月,省卫生厅、省医药管理局批准为济南锦绣川保健药品厂,同时颁发了芦笋糖浆产品生产合格证、 许可证和药政文号。原历城县热水锅炉厂于1992年2月易名为济南市鲁星锅炉厂,在原生产两种型号锅炉的基础上,又自行研制了汽水两用锅炉,引进开发了角管式锅炉。 1995年产品已达到3个系列、20种规格,年生产能力达到50台。以上两个企业1994、1995年分别被列入区50家重点企业之一。1995年,全镇有镇村户工业企业48个(镇办4个),实现工业产值2332万元(镇办工业产值1802万元),销售收入2541万元(镇办销售收入2063万元) ,实现利税230万元(镇办利润142.9万元)。
教育科技
1986年, 全镇有中小学教职工260人,其中公办教师137人,民办教师123人; 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5%、35%;适龄儿童入学率90%。1986~1995年,镇党委、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体育达标率均达到省定标准。投资515万元,改建和新建中小学校舍32所,改建面积1.5万平方米,2所镇办中学、28所小学全部建起了教学楼和标准教室。2所中学和9所完小"四室"配套达到省二类标准。先后制定了《西营镇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规划方案》、《初等义务教育通告》、《义务教育工作制度》、《关于制止中小学生辍学规定》等,成立了"两基"督导领导小组和"两基"评估工作小组。自1987年来,逐年提高民办教师待遇,使民办教师工资收入是当地农民收入的2倍,并按月发放。筹资57万元,先后建起3幢宿舍楼,解决28名教职工住房。1995年,全镇有教职工273人,其中公办教师189人,民办教师84人; 镇办中学2所,在校生1506人,教职工95人;小学28所,在校生3050人,教职工165人;幼儿园37所,在园幼儿882人,幼儿教师57人,学前班48个。西营、南营2所幼儿园被评为区三级标准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76%和86%;小学生入学率、 巩固率、升学率均为100%;初中生巩固率98.2%。初中向各类学校输送学生731人,其中考入中专228人。1989年,成人教育中心达到"十有"标准,被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3]
基本建设
1986年,西营镇全镇水利设施不够完善,未能发挥应有作用。21个村人畜吃水困难。镇党委、政府加大投入,组织带领全镇人民大搞山、水、林、 田、 路综合治理。全镇共开工建设水利项目662项,投资350万元,动用土石52.5万立方米, 总投工102万个,维修加固水库塘坝7座,建塘坝1座,修拦河截流25道,修水渠4.1万米(修高标准防渗水渠1.63万米),新建提水站15处,打机井9眼(1993年打机井7眼) ,打大口井、旱井140眼,建水池31个,扩大改善水浇面积307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为440公顷。治理改善水土流失面积3067公顷;14个村人畜吃水得到解决, 6个村吃上了自来水;修生产路55公里。藕池小流域1990年列为市小流域治理试点单位。到1995年流域内水保林达393公顷,经济林200公顷,荒山绿化92%, 整修梯田73公顷, 建截流15道,蓄水坝、谷坊158个,提水站3处,防渗渠6000米,修环山路12公里,修水池15个,建造板栗园80公顷,该流域被评为省青年优秀水土保持工程。1995年藕池村人均收入1100元。 罗伽、枣林、白炭窑、葫芦峪4座水库除险加固及配套工程。4座水库均建于六、七十年代,因年久失修而存有险情。1994年冬至1995年底,区政府投资21万元,镇政府投资20万元, 对4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配套,消除了隐患。白炭窑水库溢洪道展宽12米, 加固了护坡; 枣林水库坝堤增高1米、清淤2万立方米,用淤泥造田0.67公顷; 葫芦峪水库坝堤进行了防渗加固;罗伽水库坝堤增高1.7米,库容增加10万立方米, 修高标准防渗配套水渠6800米。枣林、白炭窑、葫芦峪3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动用土石4258立方米, 投工1.1万个。罗伽水库增容配套工程投资13万元,动用土石1万方,扩大水浇面积67公顷。
生态农业
有白云洞、阁老阉、古长城、真武庙等多处人文景观,有矿泉水、花岗石、木鱼石、重晶石等矿产资源;盛产苹果、板栗、核桃、杏、柿子、花椒等各类干鲜果品和野生中药材、小杂粮等特产。投资环境优越,济南野生动物世界、七星台万亩植物园、九如山瀑布群是全市旅游热点。有阁老、藕池、云梯山、枣林、葫芦峪5个农家乐专业村,180多个农家乐专业户。省道327线、港西公路贯穿境内,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电、通程控电话、通有线电视。荒山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山山有绿树,沟沟有清泉。林木覆盖率达68%以上,荒山绿化利用率达92%,植被覆盖率95%,负离子浓度50000~70000个/立方厘米,被称为济南市的天然氧吧。[4]
获得荣誉
2007年9月,西营镇被山东省政府评为"全省绿化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7月,被山东省人事厅、省妇联评为"全省妇联系统先进单位"。
2008年,西营镇被评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