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營鎮
西營鎮位於南部山區東偏北部,街道機關駐西營村。面積126.72平方公里,耕地1790公頃,轄39個行政村,轄4個辦事處,人口約3.2萬人。
2019年7月,根據濟南市人民政府《關於歷城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山東省政府批覆同意撤銷西營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西營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西營鎮政府駐地。[1]
目錄
簡介
西營鎮位於濟南南部山區,錦繡川上游,與泰安市、萊蕪市、章丘市接壤,面積126.72平方公里。轄4個辦事處,39個行政村,99個自然村,約3.2萬人。
自然環境
境內群山環抱、溝壑縱橫、山青水秀、空氣清新、風景秀麗,是濟南市生態環境最好、平均海拔最高的鄉鎮(400米)。鎮內有濟南市最高的山峰雲梯山(海拔976.8米),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拔槊泉村(780米)。西營是濟南市最大的乾鮮果品生產基地,盛產蘋果、核桃、板栗、花椒等,年產量達1500多萬公斤。同時,西營鎮是濟南市野生中藥材種類最多的鄉鎮,有何首烏、泰山赤靈芝、元志、柴胡等上百種。其中有
天花、山蠍等名貴中藥材數十種。西營鎮野生動物種類多達百餘種,其中穿山甲、獾等珍稀動物有30餘種,列濟南市首位。西營鎮是濟南市水源最豐富、水質最好的鄉鎮。境內山山有水,溝溝有泉,水庫、塘壩星羅棋布,山泉眾多,水質良好,是錦繡川的源頭、濟南市泉水的發源地。全鎮林木覆蓋率71.3%,荒山綠化率92%,植被覆蓋率95%,均居全市第一。負氧離子濃度50000-70000個/立方厘米,被稱為濟南市的"綠肺"、天然氧吧、森林浴場。
歷史人文
西營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境內有古長城、白雲洞、閣老庵、朝陽寺、真武廟等人文景觀。歷史上是唐王李世民安營紮寨、屯兵操練之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歷城縣委、章丘縣政府、濟南市委在此成立並駐地辦公,是濟南市著名的革命老區。這裡民風淳樸,勞動力資源豐富。小城鎮建設剛剛起步,豐實的山區資源尚待閨中,是一塊尚未開發的風水寶地,被譽為濟南市的"香格里拉"、"小九寨溝"、"世外桃源"。[2]
交通通訊
西營鎮交通、通訊便利,省道327線貫穿全鎮東西,港九公路、港西公路、彩西公路三條高等級公路連接濟南經十東路,與泰安、萊蕪、章丘、彩石、港溝、柳埠等相鄰地區的公路均已通暢。鎮內各村全部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通程控電話、通有線電視、戶戶通自來水。隨着濟南東部新區的迅速崛起,西營鎮的後發優勢凸顯,一步躍到了城市的前沿。西營鎮春季百花爭艷、夏季清泉漫山、秋季層林盡染、冬季雪景綿延,一年四季,風光無限。
經濟發展
全鎮生產總值2.56億元,同比增長15.84%;地方財政收入1025萬元,同比增長19.6%;農民人均純收入4390元,同比增長18.2%。
西營鎮全鎮有耕地1724公頃, 其中糧田1613公頃。1986~1995年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打破了傳統的單一低效的種植方式。利用山高溝多、自然隔離的有利條件,繁育玉米、大白菜良種。每年繁育玉米良種67公頃;大白菜繁育面積逐年擴大,1995年達到60公頃。同時每年推廣立體種植1333公頃,畝增效益100多元。 旱作土豆、西紅柿在高寒山村試種成功。推廣優良品種,良種利用率達到100%。 農業種植結構形成了"五成果、三成糧、二成菜"的格局。1995年,實現農業產值3374萬元, 其中畜牧產值1692萬元, 農機總動力11570千瓦, 分別比1986年增加2351萬元、1333萬元、6840千瓦。工業西營鎮1986年實現工業產值956萬元。鎮直工業10個,實現產值366萬元,實現利稅32萬元。1995年全鎮擁有鍋爐、藥品、建築、家具、針織、肥料、建材、礦產品等生產門類。濟南錦繡川保健藥品廠生產的保健藥品蘆筍糖漿,獲"中國保健品工業10年新成就獎"、"全國星火科技精品獎"和"全國第三屆專利技術博覽會金獎",填補了國內空白。該企業1988年加入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1990年被國家農業投資公司批准為蘆筍糖漿出口基地, 由國家、省、市、區四級投資146萬元,進行了技術改造, 1992年6月第一期技改工程竣工,新建廠房1500平方米,購置兩條灌裝流水線,增加生產能力150噸。1993年被國家科委列入"星火計劃"。1995年4月,省衛生廳、省醫藥管理局批准為濟南錦繡川保健藥品廠,同時頒發了蘆筍糖漿產品生產合格證、 許可證和藥政文號。原歷城縣熱水鍋爐廠於1992年2月易名為濟南市魯星鍋爐廠,在原生產兩種型號鍋爐的基礎上,又自行研製了汽水兩用鍋爐,引進開發了角管式鍋爐。 1995年產品已達到3個系列、20種規格,年生產能力達到50台。以上兩個企業1994、1995年分別被列入區50家重點企業之一。1995年,全鎮有鎮村戶工業企業48個(鎮辦4個),實現工業產值2332萬元(鎮辦工業產值1802萬元),銷售收入2541萬元(鎮辦銷售收入2063萬元) ,實現利稅230萬元(鎮辦利潤142.9萬元)。
教育科技
1986年, 全鎮有中小學教職工260人,其中公辦教師137人,民辦教師123人; 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5%、35%;適齡兒童入學率90%。1986~1995年,鎮黨委、政府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教學質量逐年提高。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體育達標率均達到省定標準。投資515萬元,改建和新建中小學校舍32所,改建面積1.5萬平方米,2所鎮辦中學、28所小學全部建起了教學樓和標準教室。2所中學和9所完小"四室"配套達到省二類標準。先後制定了《西營鎮實施九年義務教育規劃方案》、《初等義務教育通告》、《義務教育工作制度》、《關於制止中小學生輟學規定》等,成立了"兩基"督導領導小組和"兩基"評估工作小組。自1987年來,逐年提高民辦教師待遇,使民辦教師工資收入是當地農民收入的2倍,並按月發放。籌資57萬元,先後建起3幢宿舍樓,解決28名教職工住房。1995年,全鎮有教職工273人,其中公辦教師189人,民辦教師84人; 鎮辦中學2所,在校生1506人,教職工95人;小學28所,在校生3050人,教職工165人;幼兒園37所,在園幼兒882人,幼兒教師57人,學前班48個。西營、南營2所幼兒園被評為區三級標準幼兒園。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76%和86%;小學生入學率、 鞏固率、升學率均為100%;初中生鞏固率98.2%。初中向各類學校輸送學生731人,其中考入中專228人。1989年,成人教育中心達到"十有"標準,被市政府評為先進單位。[3]
基本建設
1986年,西營鎮全鎮水利設施不夠完善,未能發揮應有作用。21個村人畜吃水困難。鎮黨委、政府加大投入,組織帶領全鎮人民大搞山、水、林、 田、 路綜合治理。全鎮共開工建設水利項目662項,投資350萬元,動用土石52.5萬立方米, 總投工102萬個,維修加固水庫塘壩7座,建塘壩1座,修攔河截流25道,修水渠4.1萬米(修高標準防滲水渠1.63萬米),新建提水站15處,打機井9眼(1993年打機井7眼) ,打大口井、旱井140眼,建水池31個,擴大改善水澆面積307公頃, 有效灌溉面積為440公頃。治理改善水土流失面積3067公頃;14個村人畜吃水得到解決, 6個村吃上了自來水;修生產路55公里。藕池小流域1990年列為市小流域治理試點單位。到1995年流域內水保林達393公頃,經濟林200公頃,荒山綠化92%, 整修梯田73公頃, 建截流15道,蓄水壩、谷坊158個,提水站3處,防滲渠6000米,修環山路12公里,修水池15個,建造板栗園80公頃,該流域被評為省青年優秀水土保持工程。1995年藕池村人均收入1100元。 羅伽、棗林、白炭窯、葫蘆峪4座水庫除險加固及配套工程。4座水庫均建於六、七十年代,因年久失修而存有險情。1994年冬至1995年底,區政府投資21萬元,鎮政府投資20萬元, 對4座水庫進行除險加固、配套,消除了隱患。白炭窯水庫溢洪道展寬12米, 加固了護坡; 棗林水庫壩堤增高1米、清淤2萬立方米,用淤泥造田0.67公頃; 葫蘆峪水庫壩堤進行了防滲加固;羅伽水庫壩堤增高1.7米,庫容增加10萬立方米, 修高標準防滲配套水渠6800米。棗林、白炭窯、葫蘆峪3座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總動用土石4258立方米, 投工1.1萬個。羅伽水庫增容配套工程投資13萬元,動用土石1萬方,擴大水澆面積67公頃。
生態農業
有白雲洞、閣老閹、古長城、真武廟等多處人文景觀,有礦泉水、花崗石、木魚石、重晶石等礦產資源;盛產蘋果、板栗、核桃、杏、柿子、花椒等各類乾鮮果品和野生中藥材、小雜糧等特產。投資環境優越,濟南野生動物世界、七星台萬畝植物園、九如山瀑布群是全市旅遊熱點。有閣老、藕池、雲梯山、棗林、葫蘆峪5個農家樂專業村,180多個農家樂專業戶。省道327線、港西公路貫穿境內,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通電、通程控電話、通有線電視。荒山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山山有綠樹,溝溝有清泉。林木覆蓋率達68%以上,荒山綠化利用率達92%,植被覆蓋率95%,負離子濃度50000~70000個/立方厘米,被稱為濟南市的天然氧吧。[4]
獲得榮譽
2007年9月,西營鎮被山東省政府評為"全省綠化工作先進單位";2007年7月,被山東省人事廳、省婦聯評為"全省婦聯繫統先進單位"。
2008年,西營鎮被評為山東省旅遊強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