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花叶病毒
西瓜花叶病毒
西瓜花叶病毒病病株呈系统花叶症状。顶部叶片现浓淡相间的花叶,病叶变得窄小即小叶,或皱缩畸形。轻病株尚结瓜,但瓜小,发病重是结瓜少或不结瓜,植株萎缩,茎变短,新生茎蔓纤细扭曲,花器发育不良,难于座瓜。[1]
目录
基本信息
病原形态特征
Cucumbergreenmottlemosaicvirus.称黄瓜绿斑花叶病毒,病毒粒体杆状,粒子大小300×18纳米,超薄切片观察,细胞中病毒粒子排列成结晶形内含体,钝化温度80~90℃,10分钟,稀释限点1000000倍,体外保毒期1年以上。可经汁液摩擦、土壤传播,体外存活期数月至1年,除侵染黄瓜外,还可侵染西瓜、瓠瓜及甜瓜。该病毒在黄瓜上有两个变种,即绿斑花叶病和黄斑花叶病。
浸染循环
该病以种传、土传和接触性传染为主要途径。可以随种子或流水远距离传播,随农事操作在田间传播,病毒在种子或土壤内可存活1年以上。常温下病毒侵染力可保持数月,在0℃可保持数年。遇有适宜的条件即可进行初侵染,种皮上的病毒可传到子叶上,21天后致幼嫩叶片显症。此外,该病毒很容易通过手、刀子、衣物及病株污染的地块及病毒汁液借风雨或农事操作传毒,进行多次再侵染,田间遇有暴风雨,造成植株互相碰撞、枝叶摩擦或锄地时造成的伤根都是侵染的重要途径,田间或棚室高温发病重。
传播媒介
桃蚜(Myzuspersicae)和棉蚜(Aphisgossypi)i(Inouyeetal.,1967a),黄瓜叶甲虫不传毒(Nagaietal.,1974),带病残留物可经土壤传播至根部(Inouyeetal.,1967b;Nagaietal.,1974),但可以通过溴化甲烷对土壤进行熏蒸而防止病毒的侵染(Inouyeetal.,1967c);植物之间的接触能进行传毒。
种子传毒
在黄瓜上,种子丰收后一个月种子传毒效率为8%,保存5个月则下降至1%seed(vanKoot&vanDorst,1959)。种传也出现在bottlegourd中,在西瓜中高达5%,虽然病毒在种子中不能检测到(Komuroetal.,1971;Nagaietal.,1974)。种子污染大多是外部因素引起的,并可以通过干热处理(70℃处理3天)减轻种子传毒而不影响种子的发芽率(Fletcheretal.,1969;Nagaietal.,1974)。
菟丝子传毒
黄瓜绿色斑驳花叶病毒可以经Cuscutasubinclusa,啤酒花菟丝子(C.lupuliformis)和C.campestris传毒(Schmelzer,1956),
发病规律
西瓜花叶病毒主要通过机械摩擦传播,种子也可带毒,但带毒率低,也可由桃蚜、棉蚜进行非持久性传播。高温、强光照、干旱是发病的主要条件。生长期管理粗放、缺肥或与瓜类作物邻作,或遇持续高温,发病严重。蚜虫发生数量大,发病严重。[2]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或收获后,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选用无病毒种子,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
(3)高畦栽培,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4)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毒能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5)避免在阴雨天气进行农事操作,进行农事操作时,要小心、谨慎,不要使病健株碰撞、摩擦;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毒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防治,并病叶、病株,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生石灰。
(6)杀灭蚜虫和菟丝子等杂草。
(7)严格检疫,严禁疫区瓜类种子及瓜类果实对异地调运。
二、物理防治
在常发病地区或田块,种子经70℃处理72小时可杀死毒源。
三、生物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
0.5%菇类蛋白多糖(抗毒丰)水剂300倍液
8%宁南霉素(菌克毒克)200倍液
1.5%植病灵Ⅱ号乳剂1000倍液
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四、化学防治
(1)种子杀毒:
使用脱毒剂1号或2号处理种子,或用种子重量0.5%的35%种衣剂4号拌种
也可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2~3次后晾干备用或催芽播种。
(2)土壤熏蒸:
用溴化甲烷对土壤进行熏蒸,防止土壤传毒和防止病毒的侵染。
(3)防治病毒用药:
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3]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