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尋夢
《西湖夢尋》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所著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全書共五卷七十二則,通過追記往日西湖之勝,以寄亡明遺老故國哀思。
《西湖夢尋》對杭州一帶重要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賢祭祠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按照總記、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空間順序依次寫來,把杭州的古與今展現在讀者面前。尤為重要的是,作者在每則記事之後選錄先賢時人的詩文若干首(篇),更使山水增輝。這些詩文集中起來,就是一部西湖詩文選。在七十二則記事中,有不少有關寺院興廢之事,可以給研究佛教者提供豐富的資料。 [1]
目錄
內容鑑賞
《西湖夢尋》有對明代時美好富足生活的回憶,亦有在兵燹之後重返西湖的所見所聞,即使是沿革、掌故等舊資料,在張岱筆下也寫出了新意思,這不能不說有賴於張岱的「筆具畫工」,特別是其中有的篇章夾入了作者的亡國之痛,那就不純粹是介紹西湖旅遊景點的小冊子了。作者常常抑制不住感懷故國與往昔繁華,不願從美好回憶中掙脫出來,不願承認一個已經破碎的「夢」,使得這本小書與《陶庵夢憶》同樣所具有一種特質:述改朝易代的滄桑感,表現人在歷史潮流前的無助。
《西湖夢尋》中,張岱用自己親身經歷的過去的那些支離破碎的生活細節構造了一個美好的夢境,其中描繪過去生活中的一切平凡場景,無不細膩動情,飽含眷戀。如他描繪繁華燈景:「紹興燈景,為海內所夸者,無他,竹賤、燈賤、燭賤;賤,故家家可為之;賤,故家家以不能燈為恥。故自莊逵以至窮檐曲巷,無不燈,無不棚者。棚以二竿竹搭過橋,中橫一竹,掛雪燈一、竹球六。大街以百計,小巷以十計。從巷口回視巷內,復疊堆垛,鮮妍飄灑,亦足動人。」寄寓於破屋之中,張岱卻描繪了一個盛世光華,鮮妍飄灑的燈火與籠罩在這街燈下的俗世生活,可謂如夢似幻。可以想象晚年窮困淒涼的張岱,只有在這看似清淡的語辭中尋找少年時代的風光與繁華。他凝結一段痴情,用手中的筆追憶尋夢境,傾倒世人,卻先迷醉了自己。雖是夢,《西湖夢尋》一景一物卻如在目前,似乎伸手就可摘取一盞街燈,照亮前塵。
這樣的夢,張岱不想破壞,總是想把這樣的美麗珍藏起來,但想歸想,滄桑互換,這樣的美夢總有一天要破滅的,那就是國破家亡之時。崇禎初年,國勢已經危殆。而在杭州,地方官員依舊是歌舞昇平,明朝焉得不亡!也正因為朝代變遷,兵燹肆虐,作者所鍾愛的西湖也染上了一層濃重的亡國之恨,置身於清代,作為遺民,遙想當年西湖的人物風流,湖光山色,這種美只會讓人感到更加沉重。不過張岱從來也不只是個閒適人物,在明代末年文人的旅遊熱中,張岱的流連山水並不奇怪,而他作為遺民在成為大清朝事實上的「子民」後,緬懷故國的一種方式,就是通過旌揚歷朝忠烈來曲折傳達他不屈服的意志,正如他在史學著作《石匱書》中通過樹立英雄人物、貞烈婦女彰顯其浩然正氣一樣。
有人評論這本書是一本歷史書,是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是一張見證歷史的畫。張岱滿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重任,目睹明朝的覆滅。這時候,他的夢也應該醒了,反正遲早總得醒的。春天來了匆匆間還要歸去,轉瞬便是烈日當空,焦灼得夠受。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春天,也沒有久長的夢。
張岱在每一篇美文中都在艱難地回顧往昔,只是現實的困頓使逝去的一切比真實更美好,幾分痴人說夢,多少難言過往,委婉地表達了他對現實的感慨。在理智上,張岱想忘記過去的一切,不做以夢境代替現實的「痴人」;但在感情上,又不能忘記過去,夢魂依舊牽繫着昔日的繁華,他也仍然是個「痴人」,他的作品中傳達着婉轉曲折的哀痛,他的作品飽含國破家亡之恨,讓作者在作品中追思過去。所以,表面上看,《西湖夢尋》很像一本旅遊風光指南,但其實是以景物輯略的方式來塞進張岱想要表達的「忠烈千秋」的內核。如《越王墳》、《於墳》、《關王廟》、《伍公祠》、《城隍廟》諸篇,表揚忠烈廉直,張禮所謂「更有關於名教,豈徒于山水逞游哉」正可見出。
餘生不辰,闊別西湖二十八載,然西湖無日不入吾夢中,而夢中之西湖,未嘗一日別余也。前甲午、丁酉,兩至西湖,如涌金門商氏之樓外樓,祁氏之偶居,錢氏、余氏之別墅,及余家之寄園,一帶湖莊,僅存瓦礫。則是余夢中所有者,反為西湖所無。及至斷橋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樓舞榭,如洪水淹沒,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謂余為西湖而來,今所見若此,反不若保我夢中之西湖,尚得完全無恙也。因想余夢與李供奉異。供奉之夢天姥也,如神女名姝,夢所未見,其夢也幻。余之夢西湖也,如家園眷屬,夢所故有,其夢也真。今余僦居他氏已二十三載,夢中猶在故居。舊役小傒,今已白頭,夢中仍是總角。夙習未除,故態難脫。而今而後,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於徐,惟吾舊夢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猶端然未動也。兒曹詰問,偶為言之,總是夢中說夢,非魘即囈也。因作《夢尋》七十二則,留之後世,以作西湖之影。余猶山中人,歸自海上,盛稱海錯之美,鄉人競來共舐其眼。嗟嗟!金齏瑤柱,過舌即空,則舐眼亦何救其饞哉!
歲辛亥七月既望,古劍蝶庵老人張岱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