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乃
西乃/西奈,外文名:Sinai,基督教聖經地名。
基督教的《聖經》又名《新舊約全書》,由《舊約[1]》《新約》組成。《舊約》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來文(含亞蘭文)寫成,由猶太教教士依據猶太教的教義編纂而成,囊括了猶太及鄰近民族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人文歷史資料。《新約[2]》一共27卷。
目錄
簡介
西乃一名大概與汛有關,甚至可能是其另一個名字(參出十六1,十七1;民三十三11-12)。汛是住在曠野的人所敬拜的古代月神。西乃山也稱何烈山,這名字多見於申命記(又參王上八9,十九8;代下五10;詩一○六19;瑪四4)。
傳統認為西乃山位於西乃半島南端的群山之間。至少從四世紀起,基督徒便已尊莫瑟山(阿拉伯文的意思是摩西山)為神把雅各家立為以色列國的地點。一所希臘東正教的聖凱瑟琳修道院,建在7,500呎山峰之麓已超過1,500年,西乃聖山的其他可能性還有附近的凱瑟琳山(8,670呎)和塞爾巴勒山(6,800呎)。有些學者主張較北面,即加低斯巴尼亞附近的位置;有些則堅稱是海灣對岸的一座火山,即位於東面的古代米甸或亞拉伯(出三1;加四25)。
提及西乃的經文多半出現於出埃及記(13次)、利未記(5次)和民數記(12次),這些書卷記載了律法的頒布和以色列人在西乃山鄰近平原安營兩年的事跡。出埃及記十九章和三十四章提及西乃的次數尤其多,因為這兩章經文描述了兩次頒布律法時,摩西與耶和華的相遇。
在舊約和新約中,西乃都代表了這是神臨到祂的子民中間的地方。在摩西的祝福(申三十三2)、底波拉之歌(士五5)、詩篇六十八篇(8、17節)、尼希米時代利未人的懺悔(尼九13),及司提反宣講的信息(徒七30-38),均提到西乃是神人相遇的重要地點。保羅在加拉太書四章21-26節採用了一個比喻,以西乃山代表舊約、為奴,和當日的耶路撒冷城。
參考文獻
- ↑ 《聖經·舊約》我鍾愛的115個句子,搜狐,2018-11-20
- ↑ 《文學回憶錄》聽與讀 | 第五講:新舊約的故事和涵義 ,搜狐,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