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襄河鎮地處皖東丘陵,襄河之濱,1949年建鎮,總面積123.45平方公里,轄8個村、13個社區,常住人口170519人(2017年),轄8村、13個社區,是全椒政府所在地,也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理環境優越,水陸交通和通訊條件十分便利。東部緊鄰京滬鐵路,上海至新疆伊寧的「312」國道和S206公路繞城而過,並在境內設站,150噸以下船隻可經襄河、滁河直達長江。2019年9月11日,襄河鎮入選「2018中國中部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1]

中文名稱: 襄河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中國 安徽 全椒

下轄地區: 13個社區 8個村

政府駐地: 全椒縣襄河鎮椒陵大道

電話區號: 0550

郵政區碼: 239500

地理位置: 中國華東、安徽省東部

面 積: 123.45平方公里

人 口: 170519人(2017年)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吳敬梓紀念館及故居、南屏山森林公園

機 場: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

火車站: 全椒站

車牌代碼: 皖M

建鎮時間: 1949年

高 中: 全椒中學、慈濟中學

目錄

地理位置

襄河鎮地處皖東丘陵,襄河之濱,地理環境優越,水陸交通和通訊條件十分便利。東部緊鄰京滬鐵路,上海至新疆伊寧的「312」國道和S206公路繞城而過,並在境內設站,150噸以下船隻可經襄河、滁河直達長江。

行政區劃

襄河鎮建鎮於1949年,是全椒縣政府所在地,也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91年並鎮,1997年7月,城東、南屏辦事處成立鄉政府從襄河鎮劃出,2001年12月原八波、城東、南屏、襄河鎮三鄉一鎮再次合併成襄河鎮,行政區劃和人口歷經演變,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全鎮鎮區面積123.45平方公里,農業耕地面積5.4萬畝,轄13個居會、18個村、238個村民組,9所中小學、4所醫院。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高出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常住人口170519人(2017年)。我鎮共有5個民族,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其次是回族。

風光名勝

城南有南屏山,山上竹修林茂,常年鬱鬱蔥蔥,是避暑納涼之佳所。城北古有北極閣,其北面建有吳敬梓紀念館。城中有始建於明隆慶年間,現為省重點文物的「國光樓」(原名為「尊經閣」)。老襄河三折九曲,將小城一分為三,上有古橋六座,名曰白汪、寶林、積玉、涌金、拖板、太平。新襄河兩岸垂柳成行,綠樹成蔭,藍天倒映,令人流連忘返。河上新建一座太平橋,每年正月十六,四鄉八里的群眾會不約而同地趕來,從太平橋上漫步走過,燃放煙花鞭炮,焚香祝願,祈求一年平平安安,名曰「走太平」。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該鎮煥發出勃勃生機,小城鎮建設突飛猛進,舊城改造成效顯著,新建多個居民生活小區,后街內巷鋪設了水泥路面,道路四通八達,主要幹道架設了路燈。學校、醫院、商場面局合理,社會化服務程度較高。多年來,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工業富鎮、農業固鎮、商業活鎮、科教興鎮」的發展戰略,積極實施鎮辦集體企業改制,大力發展「一優兩高」農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1995年被國家民政部授予「中國鄉鎮之星」稱號。2000年全省百強鄉鎮排名第16位,滁州市第2位。2001年全鎮鄉鎮企業營業收入76200萬元,農業收入6429萬元,實現利稅4620萬元,財政收入2883萬元。為增強發展後勁,加快富民強鎮步伐,鎮黨委、政府解放思想,不斷創新,提供優質服務,積極營造寬鬆環境,加大投入,築巢引鳳,分別在襄水、城東、南屏建立三個私營工業園區,總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供電、供水、下水、水泥路面、程控電話、有線電視、路燈全部通到位,現已有26戶進入園區,總投資3600萬元。襄河鎮熱情歡迎各界有識之士來此經商辦廠,共同開發建設這塊富饒美麗的土地。

文化教育

該鎮乃世界名著《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的故鄉,文風素享盛名,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曾有「一桐城,二全椒」之說法,清代出現過吳國龍、吳國對、金兆燕、吳檠、郭韻清、薛時雨等著名詩人。坐落在鎮中國光樓邊的全椒中學,現為省重點中學,其前身是明萬曆年間的望陽書院,清乾隆中期易名為襄水書院,該校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鎮內基礎文化設施較為齊全,群眾業餘生活豐富多彩。

地形氣候

地形多平原,少丘陵,氣候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向暖溫帶過渡性質,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適中、陽光充足、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夏季降水豐沛,河水暴漲,冬春雨少,河流水位下降,秋季少雨多旱。

獲得榮譽

2019年9月11日,襄河鎮入選「2018中國中部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

視頻

襄河鎮榮獲安徽省「書香之鄉」稱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