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
襄 |
襄(拼音:xiāng)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漢字 。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襄的本義可能與衣有關,依 《說文》,意思是解脫衣服耕種田地,一說指剷除表層土壤。由解衣而耕的振奮狀態,引申為昂揚向上。
又引申或假借為高、除、助、成等義。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襄
拼音; xiāng
注音字母; ㄒㄧㄤ
平水韻部; 下平聲·七陽
部首; 亠(傳統歸衣部)
總筆畫; 2+15
造字法; 形聲字(存疑)
結構; 合體字,上中下結構
異體字; 㐮、ࠆ�、ࡣ�、�、�、�
五筆; YKKE
統一碼; 基本區 U+8944
倉頡碼; YRRV
四角號碼; 0073₂
字級; 二級(6286)
源流
"襄"字的構型暫無定論。許慎《說文解字》認為"襄"是形聲字,"襄"字小篆(圖1)外部是"衣"字,表義,內部的構件A是"क�(níng)"字(隸定作圖B),《說文解字》解釋為治理,於此作聲旁。"襄"字在金文已經出現,然古文字學者們多認為其形構難解,說法紛歧。後世"土"訛變為工,"又"訛變為爻,更難追溯其原始之形義了。
《說文解字》對"襄"字的解釋是"《漢令》:解衣耕謂之襄"。文字學家大多不知"解衣耕謂之襄"為何意。陸宗達先生認為,《漢令》即漢代律令之書。許慎引以解襄字,並不意味着襄字是《漢令》才有的,認為是漢人製造的文字。相反,《漢令》和《漢律令》上的文字是前有所承的,有些字還出於古文經典。襄字就出現於《尚書》、《毛詩》和《左傳》等書。大概襄字是古文。許慎認為《漢令》對襄字的解釋可以解析襄字的形義,所以採用來作為襄字的說解。
他還說到,"解衣耕"是一種耕種的方法。"衣"指地的表皮,不是衣裳之衣。這與袾(zhū)字訓"好佳也",系以衣指女子皮膚是一樣的。在天氣乾旱時,先剷除耕地表層,把又干又硬的土皮扒開,然後用表層下濕潤的土播種撒子,再用表層的土覆蓋上去,以待其發芽成,古代管這種播種方法叫"襄"。其作用是保持墒情。《說文》無墒字,《土部》:"壤,柔土也。"柔土與剛土相對。《土部》:"壚,黑剛土也。"又:"㙚,赤剛土也。"剛土不適宜於種植農作物,柔土含濕度宜於耕作,壤即今墒字。《說文·阜部》:"遣,遣商,小塊也。"遣商帥遣壤。此用"商"代"壤"字之證。
陸氏沒有解形,金文"क�"和"襄"是兩個字。襄字義為耕松田地表層長有雜草的板結硬土,當是上壤的壤的先造字。古籍中,襄字的本義己找不到例證。
春秋時發明了牛耕。襄字表示牛拉犁翻鬆田地,故擴大用為馬拉車。如《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兩服上襄,兩驂雁行。"耕翻田地長有雜草的表層結土,結土和雜草都被除去,故襄字引申為除掉。如《詩經·墉風·牆有茨》:"牆有茨,不可襄也。"田地耕翻時形成的土比旁邊的堅土高,第一行並在堅土之上,故襄字引申為水上漲和地勢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