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褐鰹鳥

中文學名: 褐鰹鳥
拉丁學名:Sula leucogaster
別 稱: 白腹鰹鳥、棕色鰹鳥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鵜形目
科:鰹鳥科
屬: 鰹鳥屬
種: 褐鰹鳥
亞 種: 5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Boddaert, 1783
英文名稱: Brown Booby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褐鰹鳥,游禽。大型的海鳥,身體粗壯而細長,呈流線型,體長為64~74厘米,但身體各部位的顏色與紅腳鰹鳥完全不同。它的嘴為黃色,十分粗壯,長直而尖,近似圓錐形。嘴的基部的內側和眼睛周圍都有裸露的皮膚,雌鳥為黃色,雄鳥為淡藍色。頭部、頸部、胸部和整個上體為黑褐色。胸部以下包括翼下的覆羽和尾下的覆羽為白色。翅膀窄、尖而長,上面為黑褐色,下面虹膜-灰色;嘴-成鳥黃色,幼鳥灰色;腳-黃綠色。 叫聲:海上無聲。在巢時發出嗷叫聲、呱呱叫聲及嘶嘶叫聲。[1]

目錄

名稱分類

中文正名:褐鰹[jiān]鳥
拉丁學名:Sula leucogaster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Boddaert, 1783)
中文俗名: 白腹鰹鳥
下屬分類:| 鰹鳥屬 Sula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鵜形目 Pelecaniformes → 鰹鳥科 Sulidae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鵜形目 Pelecaniformes → 鰹鳥科 Sulidae → 鰹鳥屬 Sula → 褐鰹鳥 Sula leucogaster

瀕危信息

CITES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態特徵

虹膜-灰色;嘴-成鳥黃色,幼鳥灰色;腳-黃綠色。
叫聲:海上無聲。在巢時發出嗷叫聲、呱呱叫聲及嘶嘶叫聲。

生活環境

褐鰹鳥主要為留鳥,營巢於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的島嶼以及海岸的岩石上,巢多築於懸崖邊的地面上,有時也營巢於小塊灌叢間或珊瑚島上
褐鰹鳥主要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洋中的島嶼和海岸,有時亦出現于海灣、港口及河口地帶。

生活習性

常成群生活,飛翔能力很強,常常在鼓翼飛行一段距離之後又繼續滑翔,兩種方式交錯進行。也善於游泳和潛水,休息時或是漂浮在水面上隨波逐流,或是站立在岸邊岩石上。性情較為大膽,叫聲響亮而粗獷。主要以各種魚類為食。也吃烏賊和甲殼動物等。覓食方式主要是通過潛水,常常一邊游泳一邊不時地潛入水中追捕魚群,有時也通過在海面上空飛翔、發現獵物後則雙翅往後一收,突然俯衝扎入水中,再潛水追捕獵物,有時在海上追蹤獵物達數百公里之遠。

褐鰹鳥主要為留鳥,營巢於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的島嶼以及海岸的岩石上,巢多築於懸崖邊的地面上,有時也營巢於小塊灌叢間或珊瑚島上。常成群在一起構成鬆散的巢群,通常2-3個巢在一起,相距很近。巢由樹枝和乾草構成。求偶時雄鳥和雌鳥各銜一根樹枝放在腳上,彼此面對面地站着,然後用頸部互相纏繞。每窩產卵2枚,偶爾為3枚。顏色為淡綠色或淡藍色。卵的大小為61×40毫米。

分布範圍

褐鰹鳥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部分溫帶地區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及其島嶼上,全世界共有5個亞種,我國僅有1個亞種,即西沙亞種,主要產於西沙群島,偶爾還見於台灣淡水、蘭嶼和基隆通往澎佳嶼的航道上,以及海南、上海、山東青島等地。
主要分布省份:浙江 山東 海南 台灣 香港 廣東 福建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東寨港紅樹林 尖峰嶺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五指山 吊羅山
分布狀況:繁殖於西沙群島及台灣蘭嶼島。於中國南海為地區性常見鳥,自上海至海南島的沿海偶有記錄。

致危因素

作為食物被捕獵: 當地人捕捉成鳥和盜取鳥卵,是褐鰹鳥的致危因素。
褐鰹鳥過去在我國東南沿海及西沙群島、海南島等地是較為容易見到的,但由於人類的獵殺、拾卵等原因,致使數量減少,現在已經難以見到。

保護措施

東寨港紅樹林、尖峰嶺保護區

《人與自然》鰹鳥集體捕獵的壯觀場景,有些鳥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