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原圖鏈接[ 圖片來自園林植物網]

裸果木(學名:Gymnocarpos przewalskii Maxim. )是石竹科,裸果木屬亞灌木狀植物,高可達100厘米。莖曲折,多分枝;樹皮灰褐色,葉幾無柄,葉片稍肉質,線形,略成圓柱狀,頂端急尖,基部稍收縮;托葉膜質,透明,鱗片狀。聚傘花序腋生;苞片白色,膜質,透明,寬橢圓形,花小,花萼下部連合,萼片倒披針形,花瓣無;花葯橢圓形,子房近球形。瘦果包於宿存萼內;種子長圓形,褐色。5-7月開花,8月結果。

蒙古有分布。中國的裸果木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山區、甘肅河西走廊、青海西部、內蒙古西部、寧夏東南部。生長在海拔1000-2500米。喜光性強,耐乾旱、寒冷和瘠薄土壤,抗風能力強,多生在乾旱的灰棕色荒漠土或棕色荒漠土的礫石戈壁或低矮的剝蝕殘丘下部,在地表徑流或低洼處常形成單優勢種群落。

裸果木嫩枝駱駝喜食;可作固沙植物。

目錄

形態特徵

亞灌木狀,高50-100厘米。莖曲折,多分枝;樹皮灰褐色,剝裂;嫩枝赭紅色,節膨大。葉幾無柄,葉片稍肉質,線形,略成圓柱狀,長5-10毫米,寬1-1.5毫米,頂端急尖,具短尖頭,基部稍收縮;托葉膜質,透明,鱗片狀。

聚傘花序腋生;苞片白色,膜質,透明,寬橢圓形,長6-8毫米,寬3-4毫米;花小,不顯著;花萼下部連合,長1.5毫米,萼片倒披針形,長約1.5毫米,頂端具芒尖,外面被短柔毛;花瓣無;外輪雄蕊無花葯,內輪雄蕊花絲細,長約1毫米,花葯橢圓形,縱裂;子房近球形。瘦果包於宿存萼內;種子長圓形,直徑約0.5毫米,褐色。花期5-7月,果期8月。[1]

植物學史

裸果木是由19世紀80年代俄國探險家普熱內瓦斯基在內蒙古境內採集的標本,由Maxim命名並發表在1880年的《彼得堡植物研究》的物種。

主要價值

裸果木為古地中海區旱生植物區系成分,對研究中國西北、內蒙古荒漠的發生、發展、氣候的變化以及旱生植物區系成分的起源,有較重要的科學價值。

嫩枝駱駝喜食;可作固沙植物。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該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Ⅰ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無危(LC)。

保護現狀:稀有種。裸果木為亞洲中部荒漠區內比較稀少的殘遺種,屬古地中海成分,是構成石質荒漠植被的重要建群樹種之一。由於生存條件惡劣,繁殖困難,又常遭樵採和駱駝啃食,分布區已日益縮小。

保護措施:應在分布集中的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嚴禁樵採和放牧,或劃出一定的保護範圍,由當地縣旗、農場或牧場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殘遺植物。 要重視對裸果木的遷地保護,人工繁育,杜絕或儘可能地減少人類活動的破壞。

瀕危原因:

種子的結籽率低。裸果木種子結籽率低,造成有性繁殖受到限制,克隆繁殖加大,種群遺傳多樣性降低,適應環境的能力變弱。

人為活動劇烈。裸果木的分布區自然條件惡劣,並且大多數是牧區,過度放牧現象嚴重,同時在其分布的許多地方是礦區,造成生境破壞。

裸果木種子無休眠現象。在條件適宜的環境中,飽滿的裸果木種子很容易發芽,導致土壤中保存的裸果木種子很少,如果剛發芽的種子遇上惡劣氣候,會造成幼苗大量死亡。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2500米的荒漠區。 裸果木適生的分布區具有乾旱、多風、夏季酷熱,冬季寒冷,晝夜溫差較大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溫6-12℃,極端最高溫34.3-43.9℃,地表溫度高達60℃以上,極端最低溫-20℃,年降水量36.9-200毫米,年蒸發量300-3378毫米,八級以上大風日常達20-30天。由於裸果木植株矮小。根系發達,枝幹木質化程度高,十分堅硬。喜光性強,耐乾旱、寒冷和瘠薄土壤,抗風能力強,多生在乾旱的灰棕色荒漠土或棕色荒漠土的礫石戈壁或低矮的剝蝕殘丘下部,在地表徑流或低洼處常形成單優勢種群落。

分布範圍

蒙古有分布。中國的裸果木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山區、甘肅河西走廊、青海西部、內蒙古西部、寧夏東南部(沙坡頭地區)。

繁殖方法

尚未進行引種馴化試驗,可試用種子和扦插繁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