襪子
襪子 |
中文名稱;襪子 外文名稱;socks 拼音;wà zi 種類;長筒襪、中筒襪、船襪、連體襪 作用;防寒、裝飾 古代稱為;"足衣"或"足袋" 材料;棉或合成纖維或為二者混合 |
襪子是一種穿在腳上的服飾用品。《說文》:"襪,足衣也。"起着保護腳和防腳臭的作用。襪子是總稱,按原料分有棉紗襪、毛襪、絲襪和各類化纖襪等,按造型分有長筒襪、中筒襪、船襪,連褲襪等,還有平口、羅口,有跟、無跟和提花、織花等多種式樣和品種。[1]
目錄
起源
古代的襪子稱之為"足衣"或"足袋",通過數千年的演變,才發展到現代形式的襪子。
古代羅馬城的婦女在腳和腿上纏着細帶子,這種綁腿便是最原始的襪子。直至中世紀中葉,在歐洲也開始流行這種"襪子",不過是用布片代替了細帶子。16世紀時,西班牙人開始把連褲長襪與褲子分開,並開始採用編織的方法來編織襪子。
英國人威廉·李(William Lee)對他的妻子從事手工編織從而引起他對針織機械的研究,於1589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手工針織機,用以織制毛褲。1598年又改制成可以生產較為精細絲襪的針織機。
不久,法國人富尼埃(Fournier)在里昂開始生產絲襪,直至17世紀中葉才開始生產棉襪。1938年美國杜邦公司發明了尼龍後,同年第一批尼龍襪投放市場,從此襪子市場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尼龍絲襪逐漸流行,風靡一時。歐洲流行較晚,直至1945年第一批尼龍絲襪才正式面市。據考證,在中國的夏朝(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7世紀)出現最原始的襪子。在《文子》一書中有"文王伐崇,襪系解"一語,是指周文王系襪子的帶子散開了。從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中出土的兩雙絹夾襪來看,均用整絹裁縫而製成,縫在腳面和後側,底上無縫。襪筒後開口,開口處附有襪帶。襪的號碼為23cm和23.4cm,襪筒高21cm和22.5cm。
在人們所穿的襪子之前,人們一直用的是廣義上的護腿裝束。這可追溯到古埃及時,那種皮革束腿帶和用麻或毛紡織物縫製的類似於襪子的裝束。到十字軍時期出現襪子Chausses肖斯,但它不是為女士們準備的,十字軍用純絲織物做成比較精美的襪子。女士們用精緻小巧的鞋裝飾她們的腳踝,在漂亮的裙子下忽隱忽現。那時,襪是男人們的專利。1589年,英國神學院一名學生--威廉·李發明了一種手動縫製襪子的機器,比手縫製速度快6倍,這是縫製機鼻祖。同時,女士們也開始穿襪。
工業化襪子生產始於1860年,制襪業一直尋找新的材料代替少而昂貴的真絲,混紡紗的產生令制襪業獲得巨大成功。1928年,杜邦公司展示了第一雙尼龍襪,同時拜爾公司推出丙綸襪。1940年,高筒尼龍襪在美國創造歷史最高銷售紀錄,並開始成為普通日用品。船襪出現於1980年代初,當時網球裝開始興起,經典款式有兩粒毛毛球在腳踝位,於2000年代中期又再度流行,但是已經變出很多的款式,主要用來配襯滑板裝,其次是短褲或短裙。有些女生在穿着上,因為要完整展現腿部曲線,襪子突出一截不好看,所以會穿着隱形襪,一般是在運動時或走運動休閒風格時穿,通常是搭配短褲或熱褲。或是穿包鞋會流腳汗者可吸汗。
發展演變
詞彙演變
"襪子"一詞最早見於《中華古今注》,曰:"三代及周著角韈,以帶繫於踝。""三代"是指我國最早有記載的夏、商、周時期,距今已有三四千年歷史。"角韈"應該是用獸皮製作的原始襪子,所以寫作"韈"。後來,隨着紡織品的出現,襪子又由獸布發展到用布、麻、絲綢製作,"韈"也相應地改為"襪",最後步步簡化為現今我們所說的"襪"。"襪"字的嬗變過程,其實蘊含了中華文明歷史的發展進程。
古代襪子形制
古代襪子的形制大約可以分為有筒襪、系帶襪、褲襪、分趾襪、光頭襪和無底襪等六種。其中有筒襪的襪筒長短不一,有的長至腹部,有的僅至踝間。系帶襪為的是穿着時不易脫落。分趾襪是將拇趾與另外四趾分開,形如丫狀。光頭襪和無底襪多用於古代纏足的婦女,俗稱半襪。
各朝代的襪子
夏商周時期
夏商周時期的襪子呈三角形,屬於系帶襪,只能套在腳上,然後再用繩子系在踝關節上。這種襪子一直延續到漢代,《韓非子》中曾記述:"文王伐崇,至鳳黃(凰)墟,手解,因自結。"意即為周文王征討崇國,在鳳凰墟自己手扎襪帶。直到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三角襪才開始被一種新型的襪子代替。
自紡織品出現後,人們的襪子雖然開始用紡織品製作,不過皮襪仍然存在,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皮襪往往比布帛之襪更加保暖實用。
周時人們着襪有着極為嚴格的禮儀規範。臣下見君主時,必須先將履襪脫掉才能登堂,不然就是失禮。《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就記載了這樣的故事。脫襪上堂這是當時的一般常識,對於平輩和身份相稱之人來說,脫履之後,在室內是否脫襪子,悉聽尊便。但如果是長輩或身份比自己高的人和自己在一起,則不能穿襪子,只能脫襪。這種情況在民間也有反映,比如當時的婦女在服侍翁姑時也不能穿襪子,以跣足為敬。
當然貧困的老百姓並不能經常穿着布棉製成的襪子,襪子當時多被上層人士穿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當時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徵。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的襪子是用熟皮和布帛做成,富貴人家可穿絲質的襪子。襪高一般一尺有餘,上端有帶,穿時用帶束緊上口,其色多白,但祭祀時着用紅色。襪者最精者用絹紗,並繡有花紋。襪子形制多為襪頭齊,靿後開口,開口處並附襪帶,用絹、紗製成。襪為雙層,襪面用較細的絹,襪里用稍粗的絹。整個襪子可用一塊布製成。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女襪用素絹製成。這種襪子製作技術較高。如果以此為始,我國縫製襪子的工藝也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這比西方國家要早很多。
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出土的另一雙女襪以麻製成。這一時期見於史載的還有錦襪、綾襪、紵襪、絨襪、氈襪等。
東漢時織襪技術較為高超,如新疆民豐大沙漠1號墓出土的東漢的足衣珍品,其所用之錦需要75片提花綜才能織成。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襪子多用麻布、帛、熟皮製成。傳說魏文帝曹丕有個美麗聰明的妃子,她覺得角襪粗拙,樣子難看,穿着不便,就試着用稀疏而輕軟的絲編織成襪子,並把襪樣由三角型改成了類似現代的襪型。於是,襪子由過去的"附加式"換成了貼腳的"依附式"。當然這樣的故事未必可信,但此時確實出現了絲織的襪子,叫做羅襪。曹植作《洛神賦》中就有關於這種襪子的描寫:"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唐宋時期
唐代貴族的襪子多用錦織成,唐馮贄《記事珠》中曾記述楊貴妃死後在馮嵬遺落錦襪一隻:"楊貴妃死之日,馮嵬媼得錦襪一隻。"
宋代出現了褲襪,從江西德安出土的綢女褲襪來看,這種襪子一般呈圓頭形,靿後開口,並釘有兩根絲帶,襪腳下緣縫有一周環繞的絲線,中間用絲線織成襪底。
元明清時期
元代棉花廣泛種植後,襪子多用棉布製作。
嘉靖年間,流行鎮江氈襪。萬曆以後,男子開始服油墩布襪。隨着手工業的發展,又出現了供貴族使用的白色羊絨襪,平民則穿旱羊絨襪。
清代民間的襪子一般也用棉布製成,貴族則用綢緞制襪。故宮所藏皇帝的襪子多以金緞為邊,通繡紋彩。1879年,歐洲國家將針織品輸入中國,洋襪、手套以及其他針織品通過上海、天津、廣州等口岸傳入內地。受其影響,商人們在沿海主要進口商埠相繼辦起了針織企業,襪子從此以後也多是針織產品。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