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袁燮(1144年-1224年),字和叔,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宋朝政治人物、教育家哲学家

目录

生平

祖父袁轂。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四年,早年入读太学淳熙年间进士及第,调任江阴尉。迁太学正,当时党禁兴起,因非议去职。后来历仕司封郎官,迁国子监祭酒。后为礼部侍郎,与权相史弥远争和议,被罢官回乡。

袁燮博學,学者称其为“絜斋先生”。与舒磷沈焕杨简并称为“明州淳熙四先生”,为当时浙东四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主讲于城南书院,袁燮講學,必啟發諸生“反躬切己,忠信篤實”,“其教多以明心为言,盖有见于当时学者陷溺功利,沈锢词章,积重难返之势,必以提醒为要”。晚年起用,出知温州,进直学士宋宁宗嘉定十七年卒,享壽八十一岁[1]。奉祠以卒,正献真德秀為他寫行狀[2]。著作《絜斋集》二十四卷、《絜斋后集》十三卷、《絜斋家塾书钞》、《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後人袁士杰輯有《袁正獻公遺文鈔》。

絜斋粹言

人生天地间,所以超然独贵于物者,以是心尔。心者,人之大本也。此心存,则虽贱而可贵;不存,则虽贵而可贱。

大哉,心乎!与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业以守之,则与天地相似。直者,天德。

人所以生也,本心之良,未尝不直。回曲缭绕,不胜其多端者,非本然也。

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大雅》曰:「上帝临汝,无贰尔心。」维此大本,不必他求,卓然不贰,万善咸具。古人所以兢兢业业,不敢少懈者,惧其贰也。

心本不偏,制行而原于心,斯不偏矣。

道不远人,本心即道。知其道之如是,循而行之,可谓不差矣。然未能为一,则犹有间也。执柯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谓其未能无间,则虽近犹远尔。惟夫全体浑融,了无间隔,则善之至也。吾道一以贯之。非吾以一贯之也。舜由仁义行,非行仁义若致力以行之,则犹与仁义为二也。

人心至神,翳之以欲,则不神矣。

此心此理,贯通融会,美在其中,不劳外索。

凡身外之物,皆可以寡求而易足。惟此身与天地并,广大高明,我固有之,朝夕磨励,必欲追古人而与俱。若徒侪于凡庸,而曰是亦人尔,则吾所不敢也。

观内不如观外,观物不如自观。

家庭

遺跡

浙江龙图阁学士袁燮墓。

參考來源

  1. 有年谱作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五年,享壽八十岁
  2.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本)卷四七,頁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