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出自魏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1]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目錄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剷除雜草,夜幕降臨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徑狹窄草木叢生,夜間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濕並不可惜,只願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注釋

南山:指廬山

稀: 稀少。

興: 起床。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荒蕪,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髒。這裡指田中雜草

荷鋤:扛着鋤頭。荷,扛着。

狹: 狹窄。

草木長:草木生長得茂盛。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濕。

足: 值得。

但使願無違: 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但:只。願: 指嚮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願。違:違背。

創作背景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本詩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鑑賞

這首「種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個字的小空間裡,表達出了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後躬耕勞動的情景。[2]

本詩共分為兩層,前四句為第一層。反映了作者躬耕勞動的生活。暗用楊惲詩作。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兩句寫詩人歸田園後在南山的山腳下種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長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實自如,如敘家常,就像一個老農在和你說他種的那塊豆子的情況,讓人覺得淳樸自然,而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為了不使豆田荒蕪,到秋後有所收成,詩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來了才扛着鋤頭回家。雖說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這是詩人願意的,是他最大的樂趣。正如詩人在《歸田園居》(一)中所說的那樣:「少無適俗韻,本性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詩人厭倦了做官,「守拙歸田園」才是最愛。從「帶月荷鋤歸」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來,他非但沒有抱怨種田之,反而樂在其中。

後四句是本詩的第二層,抒寫的則是作者經過生活的磨勵和對社會與人生深刻思索之後,對真善美理想的執着追求和與現實社會污濁官場的決裂。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通過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體細節描繪,顯示出了從事農業勞動的艱苦。詩人身體力行終日勞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體驗到了農業勞動的艱辛,它絕不像那些脫離勞動的文人墨客所描寫的那般輕鬆瀟灑。但是作者仍不辭勞苦,繼續堅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詩中所說:「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對於詩人來說,人生的道路只有兩條任他選擇:一條是出仕做官,有俸祿保證其生活,可是必須違心地與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條是歸隱田園,靠躬耕勞動維持生存,這樣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堅持操守。當他辭去彭澤縣令解綬印歸田之際,就已經做出了抉擇,寧可肉體受苦,也要保持心靈的純潔,他堅決走上了歸隱之路。為了不違背躬耕隱居的理想願望,農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懼?那麼「夕露沾衣」就更不足為「惜」了。這種思想已經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堅定信念,本詩結尾兩句』,可謂全篇的詩眼,一經它的點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盤現出。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着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