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詩與遠方(史紅霞)
作品欣賞
行走,詩與遠方
最早知道廬山還是堂弟的名字引起的。堂弟叫「側峰」,我曾問過叔叔,「側峰」取於蘇東坡游廬山時寫的《題西林壁》一詩中的兩字。說到此,叔若有所思的吟誦了起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年幼的我從此得知,在中國大地上有座廬山,一座讓古人不識其「真面目」的名山。
長大後,由於對廬山的好奇,零打碎敲地獵到一點關於廬山的知識,越加想登一下廬山,看看廬山的真面目。去年秋分時節,終於有了上廬山的機會。汽車從西安出發沿滬陝高速轉福銀高速公路,經武漢、黃石到達黃梅,最後跨過九江大橋,來到廬山山麓。一路上從導遊對廬山的介紹中,得知廬山山體呈橢圓形,鳥瞰若巨鯨,面積約三百平方公里,綿延九十餘座山峰,展現出俊秀、挺拔的氣勢,是頗值一游的佳境。
傍晚時分,車子「躍上蔥蘢四百旋」來到海拔一千多米的牯嶺街。這時暮色濃重,氣溫劇降,頓覺寒慄,真是「高處不勝寒」,不少人忙於添衣。面對迷霧涌動,一片混沌,心裡暗想,乍一登山,便是山嵐襲人,霧氣朦朧,何以觀山閱嶺,品味自然?
次日大清早,我在街上晨練,迎面走來一老翁,手執孤劍,不時舞弄。我恭問老翁,昨晚為何有這般大霧?老翁告訴我,此街有「雲中都市」之稱。因自然地理緣故,街市常在雲霧之中,時而被雲海托起,時而被濃霧重裹,時而被輕紗遮蓋。樓台亭榭若隱若現,宛如天山城郭。老翁一番文縐縐的話語,驅散了我心中「迷霧」。
等到秋陽漸生,在這山中之街信步遊覽,眼前是一片綠樹紅花,穿行其間,如入詩入畫,令人心曠神怡。漫步「花徑」,便見竹林、荷花池、小溪、白亭,以及白居易草堂,此堂雖為後人新建,卻也保留了當年「五架三間」、「兩室四牖」、「草頂泥牆」的原始風貌,故遊人駐足在此較多。「花徑」源自白居易《詠大林寺桃花》一詩。當年白居易被貶謫,只因直言相諫,得罪權貴。花徑的小路踏上去真令人心沉意重,不經意間,想起了古今均有趨炎附勢、阿諛奉承之人,白居易則不然,寧可肝膽相照而丟官,也不奉承屈辱而得志,實在可敬可佩。在花徑公園的西側是天橋。從天橋邊的崖上俯視,底下是萬丈深淵,極為險驚。相傳元末,朱元璋曾兵敗於此,落得個前無近路,後有追兵的狼狽境地,正在慌不擇路時,一條金龍從天而降,橫臥於兩岸,即刻化作石橋一座,這才絕路逢生。此說已蒙上神話色彩,聊作飯後談資。不過明太祖率兵大戰鄱陽湖,確有史料記載。
沿天橋小徑前行,沒多久就到了錦繡谷。因這裡四時花開燦若錦繡,故而得名。當地人介紹,谷中最珍貴的花卉名叫瑞香。《本草綱目》有記載:僧人比丘晝寢於錦繡谷,夢中聞異香撲鼻,至醒後四處尋找,始發現是此花襲人,故名睡香。後人取吉祥之意,更名瑞香,可惜現在很難尋覓它的蹤影了。無奈之中只好欣賞千岩爭秀、峭壁千尋的錦繡谷了。偶見一岩石伸出山道,表面有幾方大,舉足登之,向西遠眺,唯見天空中雲海茫茫,霞光萬道;山下阡陌縱橫,田園碧綠,真是一幅難得的風景畫。
游途雖然疲憊,但廬山的景致十分誘人,所以遊興正酣。一到含鄱口的含鄱亭,積目鄱陽湖,便見點點漁帆、閃閃銀浪,湖水共長天一色。當地人說:「每當皓月當空,倩影朦朧,奇峰錯列,似乎明月伸手可攬,嫦娥呼之欲出。」雖不乏想象之成分,但也道出了含鄱口的景致有多美妙。廬山的雲霧是含鄱口所孕育,初時只隱隱現出一條淡淡的飄沙,慢慢由淡變濃,形成裹腰素帶,隨後素帶化為數段,漸漸聚成団絮,變為朵朵白雲,騰空輕揚而去。我特別喜歡這個地方,佇立良久,思緒也仿佛隨着朵朵白雲在廬山飄來飄去,讓人流連忘返。
最累人的是游三疊泉,因山路崎嶇,必須跌宕跛行。一路上可見山壁石隙,盡為泉水所滋潤,這山仿佛是空的,滿是瓊漿玉液,山石峭壁包不住,就溢了出來,就連大大小小的鵝卵石,也被泉水沖洗得圓潤光滑。那天,烈日當空,稍行一程,便汗流浹背。因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的傳言,眾人遂鼓足勇氣,前行不止。一到山頂,頓覺豁然開朗,三疊泉果真名不虛傳,上級如飄雲拖練,中級如碎玉摧水,下級如玉龍走潭,每級各有特色,連成一體,又形成了拋珠濺玉,噴雷奔雪的宏偉氣勢,真不愧為廬山第一奇觀。能夠飽此眼福,一路的疲憊也就消失了。
離開廬山心裡頗不寧靜。廬山究竟是何面目呢?頓感三言兩語實難說清。不過要說兩天來的最大感受,不能不感到廬山渾厚凝重,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結合,同時她又多姿多彩,是多側面、多方位、多層次的集合。山固然如此,那麼人呢?忽然又想到堂弟的名字,箇中包涵的意思就顯而易見了。
作者簡介
史紅霞,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重慶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