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血液呈現濃縮

血液呈現濃縮即由於機體嚴重脫水,血液中的一些非有形成分滲透到組織中,造成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濃縮。[1]

[]

目錄

預防

1.積極防治感染。

2.做好外傷的現場處理,如及時止血、鎮痛、保溫等。

3.對失血或失液過多(如嘔吐、腹瀉、咯血、消化道出血、大量出汗等)的患者,應及時酌情補液或輸血。

病因

常見於外傷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潰瘍出血、食管曲張靜脈破裂、婦產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失血後是否發生休克不僅取決於失血的量,還取決於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過總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時補充的情況下發生的。

診斷

在很多的情況下,對出血做出診斷並不太困難。病史和體徵都能反映出血管內容量不足和腎上腺能的補償性反應。然而,實驗檢測卻不完全如此。因為在急性失血後的短時間內,體液移動還不可能很明顯,難以通過血液檢測指標反映出來。若失血的過程稍長,體液移動逐步增多,就會使血液呈現濃縮,表現為血紅蛋白增高、血細胞比容上升、尿素氮與肌酐的比例增大。如果失血的過程較長,失血量較大,特別是自由水丟失逐步增多,還會發生血清鈉增高。總之,對休克的失血量應予以充分估計,臨床上往往估計不足,值得注意。

當失血較大,引起嚴重的低容量性休克,而在臨床上還難以掌握住切實的和規律性的變化,特別是復甦補液治療還難以顯示積極效果,則應該考慮可以放置中心靜脈導管或肺動脈導管,進行有創血流動力學的監測。通過中心測壓可以觀察到中心靜脈壓(CVP)和肺動脈楔壓(PCWP)降低,心排出血量降低,靜脈血氧飽和度(SVO2)降低,和全身血管阻力增高。

鑑別

(1)低血容量性休克見於失血、失液或燒傷等,血容量減少導致靜脈回流不足,心輸出量下降,血壓下降,由於減壓反射受抑制,交感神經興奮,外周血管收縮,組織灌流量進一步減少。

(2)血管源性休克休克時,由於組織長期缺血、缺氧、酸中毒和組胺及一氧化碳等活性物質的釋放,造成血管張力低下,加上白細胞、血小板在微靜脈端黏附,造成微循環血液瘀滯,毛細血管開放數增加,導致有效循環血量銳減。

a、過敏性休克:屬於1型變態反應。發病機制與IgE及抗原在肥大細胞表面結合,會引起組胺和緩激肽大量入血,造成微動脈擴張,微靜脈收縮,微循環瘀血,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

b、感染性休克:(常伴敗血症)

①高動力型休克:由於擴血管因子作用大於縮血管因子,引起高拍低阻的血流動力學特點。

②低動力型休克。

c、神經源性休克:由於麻醉或損傷和強烈的疼痛抑制交感神經縮血管功能,引起一過性的血管擴張和血壓下降,此時微循環不一定明顯減少,有人認為不屬於真正的休克。 (這句話不很明白,抄來的,有人可以請教嗎?真正的休克本質上是微循環障礙,這種神經源性的休克只是引起一過性的血管擴張而血壓降低,尚未導致微循環出問題-by yukimiao) 。

(3)心源性休克:發病中心環節時心輸出量迅速降低,血壓可顯著下降。(低動力型休克)

①低排高阻型:是因為血壓降低,主動脈弓和頸動脈竇的壓力感受器的衝動減少,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經傳出衝動增多,引起外周小動脈收縮,使血壓能有一定程度的代償。

②低排低阻型:這類病例是由於心肌梗死面積大,心輸出量顯著降低,血液瘀滯在心室,使心室壁牽張感受器受牽拉,反射性地抑制交感中樞,使交感神經傳出衝動減少,外周阻力降低,引起血壓進一步減少。

在很多的情況下,對出血做出診斷並不太困難。病史和體徵都能反映出血管內容量不足和腎上腺能的補償性反應。然而,實驗檢測卻不完全如此。因為在急性失血後的短時間內,體液移動還不可能很明顯,難以通過血液檢測指標反映出來。若失血的過程稍長,體液移動逐步增多,就會使血液呈現濃縮,表現為血紅蛋白增高、血細胞比容上升、尿素氮與肌酐的比例增大。如果失血的過程較長,失血量較大,特別是自由水丟失逐步增多,還會發生血清鈉增高。總之,對休克的失血量應予以充分估計,臨床上往往估計不足,值得注意。

當失血較大,引起嚴重的低容量性休克,而在臨床上還難以掌握住切實的和規律性的變化,特別是復甦補液治療還難以顯示積極效果,則應該考慮可以放置中心靜脈導管或肺動脈導管,進行有創血流動力學的監測。通過中心測壓可以觀察到中心靜脈壓(CVP)和肺動脈楔壓(PCWP)降低,心排出血量降低,靜脈血氧飽和度(SVO2)降低,和全身血管阻力增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