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式自走炮
发展
蟋蟀式H型
在1942年,德国为了谋求加强战车的火力,便开始研究如何在旧有坦克的底盘上加装重型火炮。设计者把捷克的Panzer 38(t)H型坦克的炮塔移去,并在坦克顶部划开一个隔间,在这个隔间中加装了150毫米sIG 33重型火炮,便成为了一架自走炮。车身正面装甲为50毫米,而上部建构的正面装甲则为25毫米。德国方面在1943年生产了91辆这种战斗车辆。官方将之命名为“蟋蟀式H型”。
蟋蟀式K型
而蟋蟀式的第二款型号则以Panzer 38(t)M型作底盘。同样地,设计者把它的炮塔去掉,再加装一个大型隔间,里面安放一支150毫米sIG重型火炮。但与H型不同的是,这个隔间被划在车身的较后部分,亦稍微比H型的细小及较高。
德国要求开发这架战斗车辆是因为原本的蟋蟀式自走炮并不能有效率地使用,其重型大炮安放在车身的前端使得车身重量不平衡,令车辆行进时极不稳定。这架新型的蟋蟀式把火炮安放在车身较后位置,使得车身得以平衡。
在1943至1944年间,德国共制造了282辆这款战车[2],并命名为“蟋蟀式M型”。
投入战争
两款蟋蟀式都被德军装甲师及装甲掷弹兵师所采用,大大提高了火力。
基本规格
视频
蟋蟀式自走炮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二战德军蟋蟀系列自行火炮,被誉为东线战场的头顶死神 ,搜狐,2019-09-01
- ↑ 别小看这只“蟋蟀”,被赋予“超级蟋蟀”称号,170毫米火炮吓傻你 ,搜狐,201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