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须菊科
蝶须 |
中文名:蝶须 拉丁学名:Antennaria dioica (Linn.) Gaertn.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科:菊科 亚 科:管状花亚科 属:蝶须属 |
蝶须是菊科蝶须属的的小草本,在阿尔泰山的针叶林下也常见。也广布于欧洲各地、南欧的山区、苏联、蒙古和北美的北部。海拔2400-2700米。生于高山和亚高山地带的向阳湿润草地,干燥坡地或瘠薄的砂砾地。此物种自然更新。 [1]
目录
蝶须形态特征
矮小多年生草本,有簇生或匍匐的根状茎;匐枝平卧或斜升,有密集的叶,下部的叶常较短小。花茎直立,不分枝,高6-25厘米,细弱,被密棉毛。茎基部叶在花期生存,匙形,长18-35毫米,宽3-8毫米,全缘,上端圆形,有小尖头,下部渐狭成柄状,边缘平,上面绿色,被伏毛,有时近无毛,下面被白薄层密棉毛,中部叶直立,线状长圆形,稍尖,长10-15毫米,宽2-4毫米,上部叶披针状线形,渐尖;中脉在下面高起。头状花序通常3-5个,排列成多少密集的伞房花序;雌株的头状花序较大,宽8-10毫米,总苞宽钟状或半球状 ,长8-9毫米;总苞片约5层,外层的总苞片上端圆形,被密棉毛,较内层短2-3倍,被密棉毛,内层狭长,常披针形,上端尖,从中部以 上白色或红色。雄株的头状花序宽达7毫米;总苞宽钟形,长5-6毫米,总苞片仅3层,较少数,外层的卵圆形,被棉毛,几与内层的等长 ,内层的倒卵圆形,上端圆形从中部以上红色。雌花花冠纤细,长6-7毫米;花柱分枝稍尖。雄花花冠管状,上部较宽大,有5裂片;花药基部有长尾;花柱上端稍头状。冠毛白色,雌花冠毛上端纤细,长约8.5毫米,雄花的冠毛上端棒槌状,长约4毫米。瘦果微小,无毛,稍扁,有棱。花期5-8月 。
蝶须分布范围
蝶须生境
海拔2400-2700米。生于高山和亚高山地带的向阳湿润草地,干燥坡地或瘠薄的砂砾地 。
蝶须繁殖方法
自然更新。
蝶须蝶须属
蝶须属——Antennaria Gaertn.
多年生草本,被白色棉毛或茸毛,常有匍枝。茎基部叶密集成莲座状,上部叶互生,全缘。头状花序在茎端排列成伞房状,稀单生,各有多数同形的小花,雌雄异株,雌株的小,结果实,雄株的两性,不结果实(亦称雄花)。总苞倒卵形或钟形;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干膜质,外层背面有棉毛;内层渐长,上部不透明,常作瓣状,直立或开展。花托凸起或稍平,有窝孔,无托片。雄花花冠管状,上部钟状,有5裂片;花药基部箭头形,有尾状耳部,花柱不裂或浅裂,顶端钝或截形。雌花花冠丝状,顶端截形或有细齿;花柱分枝扁,顶端 钝或截形。冠毛1层,基部多少结合;雄花的冠毛较少,绉曲,上部扁,稍粗厚,有羽状锯齿;雌花冠毛纤细。瘦果小,长圆形,稍扁, 有棱,无毛或有短毛。
此属以头状花序仅具同形的小花及冠毛基部结合的特征与火绒草属相区别。中国的种隶属于蝶须组 Sect. Antennaria——Sect. Catipes (DC.) Boriss., Fl. URSS. 25: 328. 1959. 根状茎平卧,基部仅有极少的枯叶残片;叶小,总苞片白色或红色;花托凸起,有明显的 窝孔;总苞片白色,浅红色 或稍褐色。
属的模式种:蝶须 Antennaria dioica Gaertn.
此属约有100种,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北部及南部和大洋洲寒带和温带的高山地区。我国有1种,其它曾经前人列入本属的中国种都应隶属于火绒草属或香青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