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蛉目
蜻蛉目,(學名:Odonata)包含「豆娘」和「蜻蜓」二大類,種類繁多,台灣已知的約有142種。細長的身體和二對透明的翅膀是牠們的共同特徵,再加上一對大複眼,你看,是不是很像直昇機呢?豆娘和蜻蜓很相似,只是體形較為「苗條」哦!!而且豆娘的複眼明顯分得較開,頭部的形狀看起就像一個啞鈴一樣。停棲時,大部分豆娘的翅膀會合併豎立在身體的胸部背側。[1]
蜻蛉目昆蟲是野外常見的昆蟲,常成群於水面上空盤旋飛舞,數量多時,往往可達上百隻,蔚為奇觀!在盛夏的黃昏,成群齊飛的蜻蜓,象徵著即將下雨的。通常在下雨之前,空氣中充滿相當高的溼度,而蜻蜓在飛翔時,遇到潮濕的水氣,往往會把翅膀沾濕;這時,由於沾濕的身體較重,也就很 難像往常般在較高處飛,只能做低空翱翔。
蜻蛉目昆蟲是真正的飛行專家,強健的胸肌,用來帶動兩對薄薄窄長的翅膀。牠們的兩對翅膀可以分開運作,想飛慢一點的話,就先拍第一對翅 牓,再拍第二對翅膀;想飛快一點,就兩對翅膀同時動作。休息時,牠們的翅膀仍舊外伸,不能折疊,所以停留的地方要有足夠的空間,如枝頭或葉 頂。牠們的視覺非常敏銳,能夠在空中追擊或攔截一些動作慢的,且正在飛行的昆蟲,進而捕食。[2]
目錄
不完全變態昆蟲
蜻蛉目的生命過程中,包括了卵期、稚蟲期與成蟲期,沒有蛹期,屬於不完全變態昆蟲。蜻蛉目的昆蟲不論是稚蟲或成蟲都是肉食性,由於視 力超凡,身手矯捷,小自蚊蠅大至蜜蜂、蝴蝶,都難逃被捕的命運。牠們的稚蟲都叫水蠆,體色一般呈暗褐色或暗綠色,蜻蜓的水蠆在水中是用直腸腔 內的氣管鰓呼吸,而豆娘的水蠆則是利用三片尾鰓呼吸。稚蟲時期以水域為棲息環境,包括河邊、湖畔、池塘、水坑與草澤等棲地;喜好捕食小型水生 動物,等長大些會捕食蝌蚪或小魚。從稚蟲到完全成熟期間,約需經過8到14次不等的脫皮過程。
當牠們成熟時,會爬出水面,在石頭、枯枝或葉子上羽化。剛羽化的蜻蛉翅膀很小,而且又皺又溼,不能飛行,需等上1到2小時才會慢慢變大、 變透明;等到翅膀完全變硬,羽化過程才算完成。這時,蜻蛉便可自由自在的展翅飛翔。牠們會離開水域飛進附近的樹林裡,以林中的小昆蟲為食。[2]
交配與產卵
春夏季是蜻蛉目昆蟲交配的季節,牠們會出現在池塘附近;交配時,大多會停棲在植物枝葉或石頭上,但有些種類則習慣在空中交配。雄蜻蛉用腹部末端的把 握器抓緊雌蜻蛉的頸部或前胸;雌蜻蛉腹部由下向前彎,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蛉腹部第二、三節下面的貯存精子器官,然後進行授精。
蜻蛉的產卵方式有趣又多樣,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蜻蜓點水:蜻蛉會將腹部末端貼近水面,直接產卵於池水中,任由卵沉入水中;有些是將其 腹部直接插入水中,產卵於水草莖桿上。還有些是一面飛翔交配,一面將卵空投至水中;有的種類則是將卵產於水面上的樹幹或樹枝上,待卵孵化後稚 蟲掉入水中展開稚蟲階段。會發展出這麼多的產卵方式,無疑是為了能讓卵在不同水域環境中有更佳的存活機會。不論那一種產卵方式,稚蟲都必須生活於水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