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蜀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蜀河》中國當代作家姜華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蜀河

蜀河,一個因水而興的千年古鎮。

山依水出,水繞山旋,鑿石築城,鎮居仙境。踞秦嶺而擁巴山,引蜀水而抱漢江,千年古鎮寫盡繁華蒼桑,漢水明珠講述人間傳奇。蜀河,臨水而居,大美卓然。

蜀河,以其獨特的建築,奇異的民俗,多元的文化,古樸的民風和特色的餐飲而享譽全國,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陝西省文化旅遊名鎮」。蜀河,是漢水文明的活標本,是一個有「秦巴明珠」之稱的旅遊古鎮。

從古城西安出發,沿西康高速(或西康鐵路)穿秦嶺,出旬河,至旬陽太極城,再攬漢水東去53公里,便至古鎮。蜀河鎮因蜀河而名。蜀河之水發源於秦嶺南麓蜀山,南流至蜀河鎮入漢江。據史載,蜀國是與巴國齊名的重要古國,西周建立後,周武王封蜀國於今河南南陽以北地區。尚不強大的蜀國,迫於楚國的擴張逐漸向西遷徙。在西遷過程中,曾建都於今湖北鄖西以西,即旬陽縣蜀河一帶。童書業先生考證說:「蜀國亦未必在四川,今湖北鄖縣西有蜀河,入漢水,或即古蜀國所在。」1983年,一位老農在挖地的時候,掘出了一把巴蜀青銅劍,雖然在地下埋藏3000年,但劍刃鋒利若礪,劍上絕少銹痕,幾近如新,這為古蜀國在這裡的活動提供了又一重要佐證。西周中期,蜀君為避難,遂又遷都於今漢中之城固縣,不久,又遷都於今四川廣漢、彭縣一帶,在那裡創造了三星堆文化。從漢劉邦在蜀河置縣始,到魏晉南北朝的800年間,蜀河一直是淯陽與興晉二縣縣城所在地。蜀河與漢江交匯處,東邊曾是興晉縣城,西邊曾是淯陽縣城,一水之隔,兩縣相對。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八百年郡城被淹沒在荒村野嶺的茂草中。至明清大移民後,移民文化和農耕文明的進入,商賈潮湧,水運大興,蜀河古鎮再度走向繁華興盛。

蜀河,地處漢水之濱,蜀水之畔,是一個歷史悠久、寫盡商海風流的古鎮。源遠流長的歷史文明,風格迥異的廟、館、樓、寺,保存完整的明清庭院、街巷、步道,功能齊全的歷代機構建置,字號林立、商賈雲集的傳說,無不影射出這裡昔日的輝煌,瀰漫出高古的氣味。蜀河為古蜀國所在地,漢時置縣,中興於明代,繁華於清朝中末,續寫的是漢江黃金水道上的傳奇。因其所處地域優勢,是鄂、陝、川三地物流交匯的重要中轉集散之地,物流的暢通,帶來文化的交融,各地商賈紛至沓來,修建會館,成為各地鄉黨們拉幫結派、傾聽鄉音的場所。著名的有黃幫黃州館、陝幫三義廟、回幫清真寺、江西幫萬壽宮、武幫武昌館、船幫楊泗廟,還有本地幫的火神廟等,更有諸多井形的巷道編織着這裡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自古以來,蜀河便是漢江中上游的商業重鎮,素有「小漢口」、「漢江小都會」的美譽。

蜀河,過去也是一個北出關中,南抵湘鄂,西通川渝的古代官道要衝。據地方志載,早在1700多年前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於淯溪口東岸(今蜀河口東),置興晉縣(一作晉興縣)。又據《隋書.地理志》載,在南北朝時期的西魏(535—556年)置淯陽郡,北周(557—581年)時,改名為黃土郡。隋初廢黃土郡,改置黃土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黃土縣為淯陽縣。大曆6年(771年)為淯陽縣。長慶元年(821年)復置至宋乾德4年(966年)廢淯陽縣入洵陽縣。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蜀河鎮機構名稱不斷更迭。1948年5月蜀河解放,新設革命政權上關縣人民政府臨時治所,隸屬湖北省兩鄖地區。1949年8月,設為洵陽縣人民政府臨時駐地。新中國成立後,1964年省政府正式設置蜀河鎮建置,系當時陝西省縣以下四個建置鎮(其餘三鎮是戶縣餘下鎮,武功縣普集鎮,寧強縣陽平關鎮)之一,為旬陽縣首鎮。

蜀河古鎮人文歷史悠久,名勝古蹟各異。現在,讓我們走進古鎮,去感受、領略其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厚重的人文歷史。

位於漢江邊懸崖上的楊泗廟,建於清乾隆年間,因其內供船工始祖楊泗爺,取名楊泗廟,實為船幫會館。一因漢江灘多險急,修建此廟宇供奉船工始祖,祈求平安。二因過往船隻到此停駐,可供休閒、娛樂、議事聚會。廟內有樂(戲)樓、正殿、拜殿等,其建築風格典雅大氣,錯落有致,結構合理,具有鮮明的南方建築風格。楊泗廟的宏偉壯觀有鑲嵌在正門兩側的對聯為證:福德庇洵州,看廟宇巍峨,雲飛雨卷巋屹立;威靈昭漢水,喜梯航順利,浪靜波平任遨遊。相傳在漢江水運興盛時期,楊泗廟有「夜照萬盞明燈,日受千人叩首」之氛圍。

黃州館為清代黃州客商所建,是漢江中上游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商人會館。其位於古鎮中街後坡,坐西向東,依坡而築,氣勢宏偉,雕樑畫棟,是我國傳統的典型宮殿式建築 。從碑文「在蜀貿易之諸君倡舉」、「歷經數十載」、「幾費經營」、「罄數千金」等可以想象到黃州館建築的時間之長、花費的資金之巨。

黃州館房高院深,磚瓦均為預製,每一塊磚上都有「黃州館」字樣。正面外牆壁上鑲着鐵製的蝙蝠、魚、鳥。石門墩上雕刻着鹿、鶴、豼貅等。門前和台階上有對稱的石獅和報鼓石,門枋刻有太極圖、對稱的貔貅,正面海棠池陰刻「護國宮」三字,側有對聯:帝德興和,想當年楚江聲遠,萬古神功昭日月;幫歷盛極,信此際秦西威鎮,千秋俎豆祀馨香。其對聯青花瓷塊鑲制,做工精巧雅致,充分彰顯秦風楚韻之絕唱。走進院內,裡面是個四合院,分樂樓、拜殿、正殿和廂房, 護欄刻有形態各異的獅子、大象石雕。房檐上的飛龍游鳳,木刻精緻,造型優美。整個建築錯落有致,設計之精心,構築之巧妙,可謂獨具匠心,美麗如一幅幅雕塑。

蜀河清真寺,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後來隨着回族移民的逐漸增多,於清末民初又進行了擴建。清真寺算是迄今為止古鎮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其依山而建,傍水而築。四周綠蔭掩漾,木蔥蘢,有小溪繞寺而過。正門系磚砌牌坊式樣的門樓,頂部裝飾翼角飛檐,檐下壁面有蓮花、菊花、海龜彩繪圖案。門上中央懸置「清真寺」匾,兩側立柱刻「玉龍捧聖」紋樣。寺內有禮拜堂,大殿、抱廈、天井、對亭廂房、門樓、廚房等30餘間,均勻對稱,層次分明,結構嚴謹。清真寺建築風格獨特,既保留阿拉伯式建築風格,同時又有濃郁的南方建築特色。

蜀河古鎮也是明清時期漢江上游商賈雲集的集散地。這裡經濟繁榮,南北文化交融,從集鎮內現有的部分歷史小地名如八家巷、乾益巷、永安巷、興文橋、六合坊和沈家樓等和清真寺、黃州館、楊泗廟(船幫會館)、三義廟(山陝會館)、江西館、湖南館和武昌館等都給古鎮留下繁榮的文明印記,是古鎮文化積澱的歷史活的見證。在楊泗廟下面的一個巷道的石崖上保留着明朝弘治和萬曆年間兩處洪水水位刻記,至今已有400餘年。還有興建於清嘉慶6年(1801年)的城堡,至今尚有城門一處,城牆殘基40餘米,城壕遺址30餘米。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全鎮還有商號69戶。有的較大商號還專門僱人在老河口、漢口等城市「座站」為本商號打聽行情及時地向本商號傳遞信息。隨着商貿的發達,金融方面的貨幣流轉活躍。這裡被譽為洵陽縣的「錢窩」。早在清同治9年(1870年)蜀河就設厘金局,清宣統元年(1909年)又設厘金卡。民國30年(1941年)設稅務稽徵處。經濟的繁榮帶來通訊的發達。清光緒30年(1904年)4月,蜀河設甲級郵寄代辦所。民國8年(1919年)設轉電報房,1935年12月將轉電報房改為營業處,1938年裝莫爾斯電報機1部,將營業處改升五等電報局。

據《楚界秦河》載:「由於湖廣移民大量進入陝南,蜀河成為盛極一時的水旱交接之地,它是漢江水運與鎮安孝義(今柞水)寧陝、長安、西安乃至關中隴上各地聯繫的樞紐。各地客商經此而往來穿梭於荊襄秦隴之間。商賈雲集,字號林立,不僅給南北貿易創造了十分便利的條件,也促進當地的商業貿易迅速發展起來,成為陝南東部進出貨物的重要集散地。清陝西巡撫畢沆曾書:『洵陽之蜀河鎮,系水陸貨物交卸之所,客商輻輳,人煙稠密,由蜀河溯流而上,即赴省之大道』。清任漢中知府的嚴如熤於道光2年(1822年)所編的《三省邊防備覽》一書中稱:『洵陽之蜀河口上溯興漢下達襄樊,北通商洛騾馬馱運,估客雲集,為漢江中小都會』」。這些足以說明蜀河古鎮當年的繁榮昌盛。

蜀河古鎮燦爛的民風民俗,南北交融的文化藝術和特色鮮明的傳統飲食更是陝南一絕。其民間社火滾龍、太平燈、雙彩車等以其古老、獨到的表演曾吸引了八方遊客的目光,而聞名於漢水流域的傳統美食「蜀河八大件」 更是攪動了四海賓朋的胃口。

如今,蜀河的黃州館、楊泗廟、清真寺等已被列入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撥了專項資金修葺一新。蜀河雙彩車、八大件已列入陝西省非遺保護名錄,預算了保護資金,確定了傳承人。當地政府制定了陝南移民搬遷十年規劃,本着先易後難,分步實施的原則,結合保護古鎮、修舊如舊的思路在行動着,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個撣去歲月風塵的陝南古鎮,將會煥發出奪目的光芒

蜀河,漢江流域一顆璀璨的明珠。

蜀河,穿越千載華夏文明的水。[1]

作者簡介

姜華,筆名江南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